首頁>心理>

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浮沉(筆名)

1

潛移默化

繁重的學業與日夜顛倒的作息,基本充斥著最後高三的備考階段,讓我不得不在吃飯和學業之間一次又一次地做單選。一開始只是偶爾一頓不吃,漸漸地,我慢慢習慣了這種飢餓感,這樣的感覺讓我學習保持著“亢奮”的狀態。於是,我像上了癮似的不斷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並靠著自己都無法察覺的意志達到我想要的(所謂的)成就感。這樣的亢奮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學業肯定,同時,也像正在吹氣的氣球一般開始佔據我的內心,吃飯(進食)的概念正從我的思想中消失,體重也像流水線一樣的往下跌,短短兩個月就已經成了兩位數,當然,月經也斷了。在最緊張的衝刺階段,我甚至已經覺得吃飯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會使我非常煩躁與難受。我的性格也從之前別人口中的開朗愛笑,逐漸變成冷漠沉悶。我會因為家人的關切而大發雷霆,會因為父母對我如此的轉變不斷詢問我而甩臉色,亦或進行冷暴力。我把零食視為毒品一般,絕不允許它們出現在我的周圍,一旦有,我便會想盡辦法處理掉。

在高強度的學習與我非正常的控制下,體重的十位數由9變成了8,身體也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怕冷,體力不支,連續幾個月的閉經帶來的問題接踵而至,可依然沒有引起我絲毫的關注。食量從一碗飯➡半碗飯➡一口飯,幾塊肉➡一塊肉➡不吃肉,每天幾乎都完全吃不下飯。父母、親人都想盡了方法給我準備各種各樣的食物,但我不僅沒有興趣,連吞嚥都覺得很困難。看到他們為我擔心,我卻覺得更加吃不下了。每天的我都在憑著那點少得可憐的進食支撐著巨大的消耗,我的眼中一口飯加上一小碟素菜已經可以吃飽了,除此之外我不會再吃任何東西。由於胃因為長期的節食在不斷縮小,所以食物在胃裡消化的感覺會讓我很不舒服,食物的量被我擠海綿般地一擠再擠;封閉的自我讓我排斥與他人的交流,甚至是我最親近的父母,家庭關係因為我的冷漠如跌入冰窖,父母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和我多說一句話,我也隨之變本加厲。過渡地消耗,過少的營養,我瘦成了別人口中的一道閃電,可我不以為然。

關注別人吃的量,希望別人吃得比我多,自己能少吃就少吃,這樣類似的想法充斥著我的腦海,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念頭與關注點,但那時的我只是一味地跟隨著這個聲音,只有我能聽見的聲音,並且不和其他任何人提及。有驚無險地撐過美術高考後,父母提出帶我去醫院檢查,我的情緒反應很強烈,極力地反抗,認為自己只是偏瘦,其他完全沒有問題,倔強地保證我之後可以自己調整過來。事實證明,我的倔強是錯誤的,依舊是之前的飲食習慣,依舊在每天瘋狂地學習,依舊把所有話都憋在心裡,在這個無形的泥潭裡面越陷越深,與腦海中的那個聲音如膠似漆。 2019年1月,父母狠下心告訴我一定要去上海醫院檢查,我與他們僵持了一個上午,不知最後是不是因為媽媽和奶奶的眼淚還是父親第一次的下跪,我跟他們來到了醫院。一來,醫生就讓我立即住院,一住,便是半年。

2

浮光掠影

來上海的第一天,陰雨綿綿,我的心情也是如此。一天的奔波已經讓我精疲力盡,腦中一片空白,只能跟著家人麻木地行走,輾轉。見過醫生後,“住院”是我唯一記住的話,一直到進食障礙協議放在我面前讓我簽字,我才看到自己的診斷“神經性厭食”,也才得知我那時只有72斤的體重。

我當時和父母極力地否認自己得了厭食症,只是挑食,因為我不想承認自己有精神疾病。我深刻記得在醫院接受飲食治療的第一頓飯,在常人的眼中非常普通的一份飯,但在我眼中卻如同一座山,每吃一口都非常艱難,吃完後都會向父母發脾氣,不停地在與別人的飯比較。查房時,我也用很多話語來掩飾自己,在醫生面前表現出一種較高的認知(自我認為),為了換取醫生的信任。因為長時間的自閉,我一天基本都不會出病房,對於那些放鬆課程完全不予理會,認為這些課完全沒有用處。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在我慢慢適應這邊的規則後,腦海中的那個聲音又冒出來了,讓我學會了反抗。我完全相信了它的話,不喜歡吃的沒必要逼著自己吃,藏掉就好了,醫生不讓我運動,我就和他們反著來。書上說:如果你一直按照你的舊習慣去做,你將獲得的也是你以前一直所獲得的。就這樣,幾個月的藏食和運動,讓我的心率極速下滑,直至要坐輪椅。面對醫生的多次警告,我仍是無動於衷,覺得自己並沒有他們說得那麼嚴重,依舊我行我素,只是忍受不了坐輪椅這三個字。心率不及,竇性心律過緩,早搏以致最後出現停搏2秒以上,白紙黑字深深地印在了父母的腦海,他們揮之不去的焦慮和我對學業不死的執著,讓我們之間的矛盾越積越多。那時的我似乎無聲地站在了厭食症的一邊,心中也很認可那個聲音的存在,覺得保持自我才是正確的,儘管每次反覆(藏食)之後我會十分難受與內疚。藏食那一瞬間的快感會麻痺我的理智,慢慢地,我的自責感卻降低了,因為我知道父母和這裡所有的人都會理解我,這不是真實的我,這是小惡魔出來了。

3

水落石出

因為我性格的內向,習慣把所有事情自己消化,讓我一度陷在怪圈裡摸黑打轉。我更不敢去和最能理解我的病友溝通,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之前種種不好的行為緊緊鎖住了我邁向她們的勇氣。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我沉迷於自責無助之中時,她們會走到我身邊主動與我說話,我知道,她們也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她們告訴我:即使我們沒有準備好,我們依舊可以前進。我們不能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哪怕做了厭食的舉動,但仍要要有一顆想要變好的心,我們可以經受厭食症的痛苦。“經受”,這個詞可以解釋為“擔當,忍受,重生,擁有”。如果你選擇擔當,直面厭食症帶來的恐懼,那你就要學會忍受,並在其中獲得重生,以致最後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對抗厭食症的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還有心理上的矛盾,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內心的意願,將情緒和吃飯正確分開。我時常會問自己:到底還害不害怕長胖?長胖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一直保持現在的低體重能給我的未來帶來什麼?我們都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與眼光,自身也存在完美主義意識,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會顯得很焦躁,所以我們會迴避人群,只願意躲在自己的牆角,親手築上圍牆,因為我們也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我們都想要回到集體,只是缺少了能夠幫助推動我們親手去打破圍牆的力量。學會求助,是我明白的第一個道理,求助並不是丟臉的事,接受別人的幫助並不代表我們是沒有價值的人,相反,這能夠幫助我們堅定更好地前行。學會溝通,掌握溝通的技巧,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才能讓他人理解自己,不然,父母盲目地猜測,自己的一意孤行,會像兩股反向拉扯的力量,誰都不肯退讓,動彈不得。疾病會讓人虛弱,但是對疾病的覺知會讓人獲得力量。《一起用餐吧》裡的一段臺詞所言:“獻給因為孤單吃很多飯的你,獻給因為厭倦睡很多覺得你,獻給因為悲傷哭很多次的你,我寫下,把陷入困境的心當你的飯一樣咀嚼,反正人生都是要由你自己來消化的。”康復過程中,有時很難看清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兒。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似乎把你帶到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上。和終點相比,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走在通向幸福的路上,何必在乎走到哪兒了呢?不用擔心在路上拐錯彎,只要我們在行進,每一次錯誤地迂迴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沒有進食障礙的人不可能理解它,而他們也沒法指望我們這些患有進食障礙的人把它說清楚。在我的康復過程中,我和我的父母最終都認識到他們不可能明白Ed迫使我的所想和所做,而只有在我們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後,他們才能真正能夠給我支援。我只是需要他們相信我確實“感到”Ed讓我感覺到的一切(無論在他人眼裡是不是事實)。他們無法理解那種感覺,但他們相信我有那種感覺。這就足夠了。 想要和Ed分離,不可能一步就可以解決,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會反覆,也會失望,但是我會堅持。

【專家點評】

我相信,我們的患者,時刻都在努力和ED做著鬥爭,有時疾病強大,有時自身又強大一些。浮沉在病房中一度表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每次查房的時候總能對治療目標充滿信心,但另一方面到了具體行為上卻改變困難——雖然她事後總是把問題“認識”得很到位,因此她的康復之路也充滿了糾結、僵持、反覆。其實不只是浮沉,在進食障礙患者的治療中,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有時候患者很難在一開始就把ED和自己區分開,也很難識破ED的“詭計”,他們知道自己“應該”要好起來,但是疾病的影響又使得長期累積的問題行為很難改變。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會對患者說:“要做對的事”。也就是說哪怕沒想明白,沒關係,先讓自己在行動上,朝著目標方向前進起來。山頂雖然高,山路雖難走,只要腳下繼續走,總是離山頂越來越近的,如果永遠只在糾結山頂的距離和山路的艱險,卻不邁開步子,那就真的永遠到不了目的地了。浮沉在文中寫道:“即使我們沒有準備好,我們依舊可以前進。”這也是我們想對所有治療中的患者們說的。對於浮沉,“我會堅持”,“只要我們在行進”,希望她能一直記得自己說的話,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祝福她。

——陸茜醫生 陳涵醫生

1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醫生:孩子偏愛這幾種顏色,心理年齡已經傾向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