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1、生病的人格特徵

有一句話在抑鬱症患者之間流傳很廣——好人容易得抑鬱症,壞人一般不會。這句話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從承擔抑鬱症患者以及家屬諮詢後,我慢慢地發現,患有抑鬱症(包括雙向)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別人口中“聰明”“懂事”一類的孩子,而且基本都符合“討好型”人格特徵,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大多數這類人心心裡比較善良,不太會拒絕別人,有的時候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事情也不會輕易表達出來;這類人不是脾氣好,而是願意生悶氣,一旦悶氣越生越多,那麼就容易出現情緒上的問題,這個道理古今中外是相同的。那麼很多患者在痊癒後對於這一點以及很多方面的見解都有所改變,本篇文章拿我自己作為案例分析,從生理以及心理兩個方面闡述。

2、心理上的變化

我這個人小的時候比較聽話,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這一特點一直延續到大學,而且青春期的時候也沒有出現逆反等心理,對於家長的話一般也很順從,對於別人的要求我也一般不太會拒絕,因為我在大學是足球教練員,很多事情需要能忍則忍,從大局考慮,儘量不難為別人,那麼這種能量的消耗就自己承擔,當這種情況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是我抑鬱發作的原因。

至於痊癒之後有什麼變化,首先我想應該是學會拒絕,生病之前我如果碰到不喜歡的人或者事情一般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痊癒之後我一般會把不滿直接說出來,因為不滿是一種負能量,這股負能量要不然攻擊自己要不然就是攻擊別人,總之不能讓這股負能量攻擊自己,在不違法亂紀的情況下別人痛不痛快無所謂,但是我得痛快,我的心理諮詢老師莊老師說過:“要自私一點。”這點我認為我做到了,記住,對於正常人這句話是錯的,但是對於抑鬱症患者這點並是對的,我個人認為這也是病情能夠快速恢復的原因之一,將這種負能量轉移,這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之一。有一位網友說過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深——“都是第一次活,憑什麼我得遷就你?”

其次,就是更加淡然了,這種淡然不是對於討厭的人或者事情淡然,而是對於很多之前自己計較的東西淡然,比如很多虛名等,以前如果別人說:“你不如誰誰誰......"我就算不說,我也會暗暗在這一方面超過那個人。但是現在如果有人再在我面前同樣的話,我一般就回答十二個字——你說得對,我就是不如那個人!

3、生理上的變化

我生病之前脾胃一直不太好,總是習慣在飯後打一種長長的嗝,而且體重也非常輕,175cm的身高只有不到55kg的體重,老媽老爸中西醫找遍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湯藥喝了個遍也沒見效,從來沒想過是情緒引起的,後來服用抗抑鬱藥以及抗焦慮藥之後很神奇的一點就是我的脾胃功能正常了,無論喝多少碳酸飲料,也不會出現不消化的現象,體重也終於正常,後來自己看了一些中醫的書籍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肝氣犯胃“,因為長時間處於焦慮的狀態所以導致情緒不佳,以前喝的湯藥只是健脾胃,但是治標不治本,從來沒想過要舒肝,服用了西藥才歪打正著,把多年的毛病治好了。

現在瞭解了一些精神科的案例也才知道,現在很多消化科的大夫喜歡在開一些治療胃酸的藥時加一些抗焦慮以及抗抑鬱的藥,效果翻倍,病人情緒也會很好,實際上胃酸過多就屬於抑鬱/焦慮的軀體症狀之一,只不過很多人意識不到,我曾經接觸過一位患者,就是頭痛,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能檢查的都查了,全國有名的大夫都找過了,大大小小的偏方試了無數,就是找不出原因,每天定時定點發作,發作起來茶不思飯不想,不用說工作,就連生活自理都很難,更不用提生活質量了,某一次一位醫生有意無意地說:”要不然去看看精神科?”他半信半疑地去掛了個號,服用抗抑鬱藥的第五天,頑疾痊癒。

人身體上很多的疾病與我們的情緒有關,中醫講“百病生於氣。”西醫講:“情緒決定一切。”不相同,但是相通。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疾病之所以可怕,只是不瞭解它的本質,瞭解後都是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