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患上心理疾病的機率也越來越大。
就拿DSM(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來看,精神疾病種類多到像一本字典一般。

也許正在看文字的你正在被心理疾病困擾,你也許會覺得為何這些症狀那麼痛苦,你使了好多辦法,花了很多錢還是覺得症狀如此痛苦,如此無解,又或是有些人翻看別人患上心理疾病的感悟,有些人覺得心理疾病就是精神屆的癌症,於是你自己害怕的要死,覺得得了心理疾病就是末日。
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強迫性思維討厭,它會讓我們失去控制,總是思考和害怕一些虛構出來的東西。
比如一個總是擔心燈掉下來砸死自己的強迫症患者,就因為這個症狀渾渾噩噩,甚至不敢在燈下學習,直到有一天知道這是症狀作祟,然後天天要消除這個念頭,以至於茶不思飯不想。
這些人都不知道,症狀有時候並非大敵,很多時候心理疾病就像生理疾病一樣,它們在提醒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人類經過無數演化,我們的潛意識非常有智慧。它可以用疾病來保護你,使你避免承受不了的負擔;工作太累了,它會讓你感冒,休息一下;吃多了,它會讓你腹痛,少吃一點;它用疾病解脫你的自疚、慚愧、不安;它用疾病懲罰你,轉化釋放你的自疚、慚愧、不安;它以疾病的方式使你避開不願承擔的各種責任,病了,可以不工作。
由於人們完美主義的趨勢,所以逃避症狀,認為症狀是不好的,於是越排斥問題被藏得越深,最終痛苦越強烈。
殊不知潛意識只是需要你不斷了解真實的自己,直面自己,最終症狀就會自己離你而去。
那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心理疾病呢?
著名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在她的書中曾經寫過:
“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是你的身體對你的思想的一種反應。”
這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正常的,你就需要接納症狀,就像森田正馬說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也只有這樣做,你才有機會了解症狀背後的需求,才不會讓症狀搞得你更加痛苦。
當你接受之後,就要不斷學習,甚至可以找一個心理醫生幫助你分析這些症狀背後究竟要表達什麼,當你搞清楚症狀的需求時就會好起來。
這也就是弗洛伊德早期治療的技術,讓潛意識意識化,當一個人那些不能覺察和理解的情緒被意識講出來,很多症狀也就消失了。
我們要知道心理疾病並非那麼可怕,很多時候只要我們瞭解背後的系統以及症狀的意義時,很多痛苦就會消失。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沒有嬰兒這回事,每一個嬰兒背後都是一個母親,一個家庭。
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是一個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很多時候孩子病了,卻是在整個家庭這個系統土壤中被培養病的,與其說是孩子病了,不如說是整個家庭系統病了。
比如一個從小在嚴厲控制慾強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可能患上抑鬱症和恐懼症,如果我們只是盯著抑鬱不放可能不會有效果,但是如果從症狀往下看,也許就會找到孩子抑鬱和恐懼膽小的根源。
這樣抑鬱症就不可怕,就像紙老虎一般,只要家庭系統問題處理好,孩子慢慢就會正常。
心理和精神疾病看似兇猛可怕,其實就是一個紙老虎,一旦我們認清了它的本質,它就什麼都不是。它的能量是我們在不斷地關注它和解決它的過程中加強給它的。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