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想出去玩,為什麼我們不能出去玩?”這可能是這些天,孩子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了。疫情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在做好自身心理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幫助孩子增強心理免疫力,盡最大可能減少疫情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那麼在疫情期間,孩子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做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疫情對兒童的影響
1.情緒方面。
可能出現慌張,不知所措;反覆洗手,不敢出門;擔心自己的身體情況,害怕自己會死;對無聊的生活狀態感到憤怒和煩躁;對反覆出現的疫情資訊感到恐懼。
2.軀體反應。
可能出現腹痛腹脹,頭暈頭痛,尿頻尿急,睡眠差,做噩夢,食慾差,乏力等。由於兒童對情緒不能準確描述,所以軀體反應可能更為常見。
3.認知方面。
年齡越大,對認知的影響越容易被觀察到或被傾訴。比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不持久,與別人交流時表達和理解困難,腦子反應變慢等。
4.行為方面。
不停地吵鬧、哭泣,提出各種要求;玩有關病毒、口罩或死亡等主題的遊戲,或玩看似不相干的破壞性遊戲;對身體過分關注,反覆要求醫學檢查;服用大量藥物;行為退縮,原本已經具備的能力下降或消失,變得依賴家人;嚴重者甚至出現衝動行為。年齡小的兒童不會用語言表達,可能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怎麼幫助孩子進行心理除錯?
1.用科學的方式、易懂的語言傳遞疫情資訊。
當孩子提出“為什麼不能出門”的疑問時,家長應該用比較科學和正式的方式去傳遞疫情資訊。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國家在以前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國家和人民做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最終克服了疫情。現在國家遇到了同樣的困難,需要我們一起去幫助她渡過難關。向孩子解釋原因,也要給孩子信心。
年齡稍大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疫情的途徑,如從權威媒體看相關新聞,通過好友分享閱讀自媒體訊息。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在各種資訊中正確認識疫情,幫其科普新型冠狀病毒,掌握正確的防護措施,讓其了解在一線抗擊疫情的人和事。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在這當中承擔著一份責任,為抗擊疫情做自己的努力。可以把這種突發狀況轉化為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機會。同時,要避免家人在孩子面前反覆地討論疫情資訊,以免大量資訊湧入,加重孩子的恐慌。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利用權威機構釋出的圖畫、繪本等資料以講故事或玩遊戲的方式告訴給他們,在輕鬆有趣的環境中了解疫情相關資訊。要避免媒體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2.陪伴孩子儘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
由於疫情帶來的長假,不少的孩子可能作息紊亂,可能整日沉迷於電視、網路,這明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比如進行親子閱讀、親子小遊戲、親子手工等。可以適當進行有趣的室內運動,比如青蛙跳、捉迷藏等,這對改善孩子情緒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有規律的學習與生活作息,合理使用老師和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做到勞逸結合。
3.家長保持穩定的情緒會給孩子安全感。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就肆無忌憚地在他們面前表露自己的壞情緒,甚至跟孩子發脾氣,跟伴侶起衝突。卻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作為父母,請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疫情的恐懼、擔憂、抱怨等負面情緒。如果父母情緒不好,則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穩定的情緒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4.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學會合理釋放。
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出現各類負性情緒很正常,大人們也會有類似的情緒。鼓勵孩子安然接納並表達出來,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合理表達,如寫日記、塗鴉、唱歌、做手工、摺紙等。其中,畫畫可能是最受孩子歡迎的方式。比如:首先,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一張紙上畫出自己的恐懼和擔憂;其次,讓孩子在另一張紙上畫出“一切都變好了”的情景,如果孩子畫不出來,家長也不用著急,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畫;最後,引導孩子處理這兩幅畫,從而疏解情緒。有的孩子可能會將第一幅畫揉成團或者撕碎扔掉,這意味著扔掉恐懼。和孩子討論第二幅畫並將它放在合適的地方,要便於孩子經常觀看,孩子觀看後情緒能夠得到安撫。
5.給予希望。
父母要告訴孩子,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治癒的病例,全國各地的疫情控制也都在有序進行,所以只要科學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完全是可防可控的。來勢洶洶的“非典”,我們戰勝了,而現在我們的科學更先進,此次應對也比“非典”更及時,要相信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的人民,會有更多的智慧、更強的戰鬥力,最終將病毒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