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失去和精神創傷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

在遭受失去或創傷之後,如何重新拼湊破碎的生活,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從此類事件中完全恢復。

對此,本文提供三種治療方案,來幫助走出創傷,重新找到人生的定位,開始新的生活。

但,不適用於那些遭受了重大傷害的人。

許多的失去和創傷經歷,其嚴重程度不足以造成長期的心理或情感傷害,例如,失業,與朋友斷交,親人去世,失戀等。

大多數人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悲傷和調整後,一般都能恢復先前的心理和情緒健康。

然而,對不同的人來說,同樣的失去可能具有不同的主觀含義。

無論我們在應對失去和創傷時表現出何種差異,但當涉及重建生活,實現情感和心理的完全恢復時,大家面臨的挑戰都差不多。

都必須重新拼接心理的斷片,重新將生活的碎片組裝到一起,形成一個功能齊全的整體。

一,失去和精神創傷會造成的四個心理傷口

失去會引起的四種心理創傷:

它會導致鋪天蓋地的情緒上的痛苦;

破壞我們的自我認知,基本認同感和我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動搖我們的信仰體系,挑戰我們的世界觀和自我定位;

以及挑戰我們保持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的能力,讓我們難以與曾經覺得有意義的人和活動保持聯絡。

甚至可能覺得,如果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就是對失去的人的背叛,或是對經歷過的苦難的不重視。

01 生活被打斷:鋪天蓋地的情緒困擾

在受到失去或創傷之初,情緒困擾可能令我們的生活完全癱瘓。

我們可能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顧的基本能力,比如,無法好好吃飯。

每天都淹沒在情緒的痛苦中,經歷許許多多“第一次”的痛苦折磨。

例如,失去某人後的第一頓飯,第一次獨自睡覺,第一次開車,第一次去超市等等等等。

這些沒完沒了的【第一次】還會在未來的幾周和幾個月裡不請自來。

每一個【第一次】都會喚起記憶,痛苦的渴望和對失去的東西的深刻思念。

除此之外,我們可能很難去關心任何人。

陷入絕望的深淵,情緒可能比患有最嚴重的抑鬱症的人還要低落。

但時間是治癒情感傷痛最有效的因素。

一般在渡過最痛苦的6個月後,當我們開始接受失去的現實時,內部的疼痛就會開始鈍化並開始自我調整。

當然,這可能是個緩慢的過程,且具體時間取決於失去或創傷的屬性及其對生活的主觀影響。

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進行自我調整。

否則,無論是因為失去或創傷太嚴重,還是環境妨礙了自我療愈,我們的生活都將會在這裡中斷,往後餘生都活在痛苦裡。

02 身份被改變:傷痛挑戰個體角色和自我定義

失去和精神創傷會重新定義我們的身份,自我以及人生的走向。

例如,過去由事業或配偶進行自我定義的人,在失業或離婚後,就要重新尋找定位。

我們需要花時間去重新發現自己是誰,揭開悲傷的表皮,挖掘我們認為有意義的東西和自我表達的新途徑。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就只能留下可怕的空白,就只能放大我們的失去程度,粉碎基本的自我意識,使我們漂泊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厭惡的驚濤駭浪之中。

03 信念被切斷:傷痛挑戰我們的世界觀

人類最重要的前進動力之一,就是尋找人生經歷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對世界的運作方式有自己的理解,並透過這一“濾鏡”看待個體經歷。

世界觀指引著我們的行動和決定,為我們提供意義和目的。

有的人可能認為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皆是天意,有人相信是種瓜得瓜,有人認為凡事必有因果,有人則覺得一切都是偶然。

有人覺得世界是公平的,有人則覺得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有人覺得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見的,而有的人則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隨意的。

無論我們的世界觀如何,失去和創傷都可能挑戰我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讓我們經歷深刻的情緒困擾。

痛苦之餘,我們掙扎著為災難尋找原因,試圖把發生的現實容納入我們已有的認知框架中。

我們的心中充斥著疑問和困惑,帶著傷痛踏上尋找答案的旅途。

這種緊迫的需求,促使我們不斷反思事件發生的經過,原因和方式,以及如何做能夠避免。

我們可能把每一個片段和細節都拿出來條分縷析,認為如果某些因素有所改變,我們就能免除當下的痛苦。

我們盡一切努力想要去合理化災難。

然而,很多人,即使在多年以後,也依然無法釋懷。

所以,與其花費數月時間糾纏於災難的原因,探索各種方法去尋找事件的意義,不如早日重建世界觀,整合失去和創傷的經驗,才能更快的擺脫消沉,進行更好的心理調整。

04 人際關係被斷開

蓮姐的丈夫在10年前因病去世。

此後,她切斷了和往日朋友的來往,搬去了一個偏遠的地方,獨自生活,每天就活在回憶裡。

這樣的日子,她過了10年,即使常常也會感覺到孤單和難過,也曾想過改變,想像過去一樣開朗明媚地活著。

但每當這樣的念頭出來時,內心總會跳出一種批判的聲音:“你怎麼能這樣想呢,你可是失去了最愛的人啊,你怎麼能在他走後反而過得開心呢?如果真是這樣,就是對他的背叛!”

其實像蓮姐這樣,至愛親朋離去後,很多人的反應是縮回自己的小窩,斷絕與外界的往來,執著於已經死去的人,終日活在夢裡,回憶裡,唯獨不會活在現實中。

雖然這種應對悲劇性事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持續太久,一直深陷在過去的回憶中,說明當事人已經被悲傷擊垮,需要及時治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應該開始放手,放下已經失去的人,繼續前進。

要麼,重新拾起原有的人際關係和活動,要麼在新的關係上投資我們的情感和精力。

二.如何治療失去和心理創傷造成的心理傷口?

失去和創傷打破了我們的生活,蹂躪我們的人際關係,並顛覆我們的自我認同。

為了把人生的碎片重新拼接起來,我們首先需要走出創傷引起的情緒困擾。

按照心理調整和恢復的順序,本文提供三種一般治療方法。

療法A:舒緩情緒上的痛苦

療法B:恢復失去的“自我”

主要專注於重新連線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重建自我認同和身份。

但,此療法只適用於我們已經回到正常的家庭,工作或學習生活時,使用一次。

療法C:探尋悲劇的意義

主要專注於尋找事件的意義,甚至從中獲益。

這個需要在最初的痛苦消退之後,覺得感情上足以接受時再使用。

第一種,療法A:以你的方式舒緩情緒上的痛苦

儘管許多人相信,在事件發生後,必須去談論它們,才能儘量減少心理併發症的風險。

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量的最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主張創傷性事件的經歷者儘早將事情的經過,各種細節和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認為這樣就能儘量減少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率。

但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更多地瞭解到,對創傷事件的回顧,能夠輕微改變我們的實際記憶。

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回憶起痛苦的經歷,同時強烈的情感依然沒有平息的話,就會在不經意間將這段記憶與強烈的情感反應聯絡起來。

結果,我們會使得相關記憶更有可能喚起情緒波瀾,賦予它們更大的破壞力和衝擊力。

事實上,大多數專家認為,就應對失去和精神創傷的後遺症而言,並不存在完全正確的方式。

我們能夠做到的最佳處理方式,就是根據個人的傾向,個性,承受能力和世界觀進行治療。

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去談論,認為說出來會讓自己好受些,那就找人去傾訴。

如果覺得沒有必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就跟隨自己的本心,不要逼自己去傾訴。

美國曾有一項專門的線上研究證實,那些選擇在網上分享自己創傷事件想法和感受的人,兩年後的心理狀態比選擇不分享的人更差。並且,當時在網上分享的關於創傷越多越長的人,狀態越差。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網路上公開能夠獲得同情,但同時也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個受害者,我不應該開心,我就應該難過,甚至把生活過得頹廢,才符合受害者形象。”

但這個結論絕不是建議我們應該避免談論自己的感情。

還是那句話,跟隨本心,你覺得有必要分享,就儘管去做。

覺得沒必要,就竭盡所能地去避免。

儘管如此,我們也依然也可能面臨較大的挑戰。

比如,那些選擇分享自己感受和想法的人,卻發現缺少社交支援,無話可說,無處可說的尷尬境遇。

這種情況,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著給失去的人寫信,講述之前沒有與他們分享的思想和情感,可以達到自我安慰的效果,甚至幫助你告別過去。

而那些選擇不分享的人,也會在生活的環境中不斷地被各種資訊提醒,不得不也無法避免去想起那些事。

比如,失去一個人後,只要一回家,觸碰到每一樣東西就都能想起那個人。

無論最終選擇何種方式安撫情緒痛苦,針對失去或創傷,我們能獲得的最有效的治療,就是時間。

第二種,療法B:恢復自我,重新定義自己

創傷性事件之後幾周或幾個月裡,很多人都會避免與那些和逝者有關的人,地點或活動接觸。

但如果一直這樣下去,超出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出現問題,以至於把我們生活的重要方面給切割掉了。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蓮姐,她就與定義了“自我”的很多經歷和人際關係失去了聯絡,從而丟失了自己的重要方面。

放棄這麼多有意義的角色和功能,改變了她的自我認同。

而且,她也一直沒有找到失去的這些部分的替代品,沒有發現或培養新的興趣和熱情來滿足自己。

即使過去了10年,她的狀態也和10年前丈夫剛走時一樣,空虛,難過,不完整。

所以,想要找回失去的“自我”,必須放下執念,放下過去,回到以前的社會活動和關係中去,或者培養新的興趣。

同時,也可以藉助【恢復迷失的自我】的練習:

下面的寫作練習可以幫助你確定自己失去了哪些自我,幫你找到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身份,恢復你已經拋棄的,有意義的生活角色。

1. 列出在創傷事件發生之前,你自己或別人認為你有價值的品質,特點或能力。至少列出10項。

例如,熱心,自信,機敏,善良,善於講故事。

2. 以上各項中,你覺得與現在的生活最沒有關係的是哪些?並針對列出的每一項,寫一小段話,說明你為什麼覺得現在它與你的生活無關,或者你現在為什麼失去了這項品質?

3. 針對第二步列出的每一項,寫一小段話,註明你可以透過哪些人,活動或方式來恢復它們,並且做得更好。

4.根據可行性和情感管理需要為第三步排序,設定合理目標,以你覺得最舒適的速度去重新連線自我,放下過去,繼續前進。

這個練習建議重複使用,直到你的家庭,工作和學習生活恢復到正常。

它不僅能幫助減少情緒上的痛苦,還能幫助你恢復個體的重要身份,重建打亂的關係。

第三種,療法C:尋找悲劇的意義

自弗蘭克爾寫出《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尋找失去和創傷的意義,對有效治療創傷至關重要。

但問題在於,如何做到呢?

經過研究,科學家們意識到,要探尋悲劇的意義,需要經歷兩個過程:發現意義和發現效益。

發現意義是指,將創傷事件納入現有的信念和世界觀體系,使我們能更好的的理解。也就是,更新我們的認知。

我們通常能在創傷事件發生的6個月內發現其意義。

發現效益是指,我們從親身體驗中找到了希望,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實力和應變能力,確定了新的目標,找到了新的出路。也就是,實現了重塑自我。

這一步只會出現在走出傷痛,精神復甦的後期階段,如果沒有情緒和精神痛苦的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第一個過程,如何在悲劇中找到意義?

從悲劇事件中找到意義的最常見方式,就是直接針對失去或創傷採取行動。

例如,因病去世的親屬,會因此提高對該疾病的防範意識。

暴力倖存者會告誡別人如何應對以及如何避免這樣的遭遇。

當然,還可以藉助以下兩個練習來幫助我們用新的思維方式探索其意義。

練習一:透過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會”來尋找事件的意義。

這個練習只能在我們開始從情感痛苦的最初攻擊中恢復過來的時候使用。

我們常常很難接受悲慘事件的基本事實,尤其是當它們第一次發生時,我們會在大腦中反覆回想起它的經過。

雖然,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但如果重複頻繁地回想整個事件,除了啟用我們的情感痛苦,並無益於提高我們的洞察力,更無助於我們尋找事件的意義。

有大量研究表明,只需用“為什麼”代替“怎麼會”,就足以引發本質的區別。

“為什麼”引導的是當事人對整個悲劇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自己從中看到的關乎生存,精神或哲學意義方面的原因,是一個宏觀的思維過程。

而“怎麼會”引導的是當事人聚焦於悲劇發生的那一刻,是如何發生的。

練習二:透過問“什麼可能發生”來尋找悲劇事件的意義。

這個練習只能在當我們的情緒恢復到即使回憶痛苦場景也依然能保持理性的時候使用。

在經歷失去或創傷的早期階段,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幻想“如果當時沒有XXX就好了”,以此想象事件的另一個結局。

例如,如果當時我沒有逼他出去就好了,也許他就不會遭遇意外。

這種“反事實思考”只會引導我們專注於事件的隨機性或將它歸於命中註定,從而更難以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而若用“如果當時沒有XXX,什麼可能發生?”來代替“如果當時沒有XXX,就好了”的提問,反而能迫使我們去思考“如果當時沒有,事件的結果可能會更糟”這些抽象的問題。

第二個過程:如何確定失去的意義?

一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尋找失去和精神創傷的益處,是發現事件意義和重要性的關鍵途徑,這樣我們才能恰當定位創傷事件,並重現找到人生的方向。

這一步,我們可能需要藉助練習來完成。

識別潛在益處的練習:

完成以下練習時,請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放鬆,讓你的思緒探索各種可能性,同時不會感到匆忙或壓力。

想象10年後的自己,你已經實現了一些有意義的重要目標。在某個安靜的時刻,回想你一路走來的旅程,回顧它是如何引導你取得現在的成就的。

請補充以下句子:

1. 那時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悲慘事件會使我:

2. 我當時所做的對自己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因為:

3. 我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是,當我……的時候。

4. 我的成就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我改變了自己的優先目標,例如:

5. 更改我的優先目標,使我的生活發生以下變化:

6. 一路走來,我意識到我的人生目標是:

這個練習有助於發現效益,但只能在我們持續康復,情感狀態大幅回升的時候使用。

1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霍桑效應的背後,告知我們的一個心理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