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父母為了賺錢,總是在孩子與工作之中選擇工作,陪伴孩子時間變少,導致孩子的成長曆程不完全。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其分離太久而造成的“缺位”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
我曾經和同學一起研究過一份,在個人成長期(0-12歲)如果父母“缺位”會對個體產生什麼影響的科學資料,得出的結論是此類個體的心理狀況是非常糟糕的。有這樣一個事例讓我印象深刻,父母去外地打工,每年春節才會回家,10歲的孩子像個小大人一樣,照顧著年邁的奶奶,從父母的表述來看,孩子與他們並不親近,很陌生。可以看出,父母“缺位”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
那麼導致父親“缺位”0-12歲孩子的原因是什麼呢?第一、生活環境壓力大
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導致工作壓力極大。有的家庭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馬不停蹄的工作。教育、醫療、物質水平都是父母努力賺錢要填補的物件。在這種巨大的費用壓力之下,父母會因為各種早出晚歸的工作缺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對孩子的陪伴也僅僅是上下班前後和週末的休息時間。有時候甚至連週末都會加班,更忙一些的父母還會讓老人幫助他們照顧年幼的孩子。
第二、初次為人父母,不懂得怎樣做父母
現在很多在家庭裡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成為了人父人母。所以難免的,這些年輕家長在面對一份突如其來的家庭重任,會下意識的委託給自己的父母。他們無法承受對於孩子的悉心養育和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為了自己的自由和快樂,只是一味地逃避,或者囫圇吞棗的學習養育孩子的知識,但是這些並不能和現今社會的快節奏去匹配,導致了孩子身邊的“缺位”現象日益嚴重。
父母的“缺位”又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第一、孩子和父母產生距離感
很多學者都通過長期的關注和研究,得出了父母“缺位”會造成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同時身處其中的孩子在0-12歲無法完成成長的社會程序,久而久之,孩子難以產生對形成家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和,對本該親密的父母產生依戀的情感。甚至在多年以後更願意在非家庭成員中選擇傾訴的物件,和父母的距離感越來越大。
第二、孩子人格心理的惡化
英國著名的現代主義學者愛德華·摩根·福斯長篇小說《霍華德莊園》中創作的女性人物瑪格麗特,她在父母長期“缺位”的生活下下,逐漸成長成一位有孩子氣的、高度敏感又自我輕視的人,她的性格已經變成了一種極為扭曲的狀態。
而且,有案件表明,父母“缺位”的孩子自殺意念以及發生率,是非父母“缺位”孩子的1.35倍,意味著經受父母“缺位”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遭受著極大的壓力。
所以,長期的與父母分離不僅僅只是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增加,嚴重者甚至造成了人格心理的惡化。這樣長期的生活下來,不僅是孩子,父母心中同樣的會產生許多不良情緒,逐漸地,兩代之間的辨析的關係變得不可逆轉。
那麼,父母該怎麼挽救孩子陷入這種狀況呢?心理學家說:“父母要盡力和孩子再次建立親密關係”。根據研究表明,可以將孩子分為三個階段,著重於其中兩個階段來挽救親子關係。
首先,3歲之前是孩子依戀行為最主要的發展時期,父母和嬰幼兒需要頻繁和對孩子有益的互動。如果孩子還處於這個年齡段,父母們就要積極的培養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幫助孩子對於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的發展,培養孩子的自我觀念,逐漸積累生活經驗,學習生活中的交往能力。
其次,4-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和獨立、交往意識。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兩者開始趨向於朋友和互為幫助者的關係。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父母就要適當的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抱著彌補和內疚的心理,而是盡力的和孩子再次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如打電話,每天的視訊或者寫信,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在關注自己。在無法每日與孩子聯絡的極端情況下,可以藉助外來力量。比如學校的教師在教學期間,要及時跟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定期的與學生進行一對一對話,並且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最後,12歲以上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固定的思維和對父母的陌生。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的放手。電視劇《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父母就是如此,他們不再去關注季楊楊的一舉一動或者試圖完全了解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無論如何都會在他身邊,他們將距離和主動權交給了孩子。放手,何嘗不是再次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呢?
通過了解了父母“缺位”的資訊之後,我希望成為父母的人,一定盡全力的不要錯過孩子的個人成長期(0-12歲),不管有著這樣還是那樣的原因,都不要輕易的決定長期離開孩子。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在父母懷裡撒嬌,說些心裡話,只是一味地渴望親情,該是多麼殘忍的事情。況且,孩子的成長經歷是不可逆轉的,撫養孩子也是每個父母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
古人言:在其位,謀其政,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上也說的通。如果我們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想成為一個被孩子接受和認可的父母,就要在這個位置上,並且為此深謀遠慮,不能缺位。就像辯論家顏如晶說的“人生就像是一場又一場的連續劇,父母是孩子前半生那個的唯一觀眾,孩子也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我是觀眾,我不會錯過,也請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我們有情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