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心身健康諮詢師張曉平的著作《生活在家庭婚姻愛情的三維空間裡》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第一版後修訂為《男女三大關係心理學》,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不允許再版。現發在自媒體上供朋友們交流參考。

男女三大關係:

社交關係-生存

性交關係-繁衍後代,調節激素平衡

情交關係-發展愛情,昇華愛,實現真正的心身健康。

第一篇 男女社交關係

第二章 家庭的完整

第二節 平等

中國家庭文化是“長幼有序”。不平等的文化導致過去的 老大受害。當代社會孩子處於現實不平等和網路平等的矛盾中,受害尤甚。大腦異常(精神病)就是後果之一。

二、長幼的平等

大部分家庭文化把客氣當成尊重。把順服規矩當成尊重人。不僅夫妻是受害者,孩子更加悲慘。孩子至少需要得到十一個方面的尊重,包括:感覺、知覺、意願、情緒、專注、思維、平等、獨立、學習節奏、表達方式、錯誤行為。

7、尊重孩子的平等

中國社會的悲劇之一是家長與孩子平等,或者孩子掙脫家長控制的時期總是社會發生動盪的日子裡。在社會的動盪期間大人們通常是自顧不暇,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孩子,所以孩子們感受到了沒有被控制的“平等”的好處。在戰爭時期年輕的革命者和他們的家長們是平等的,他們對待孩子也是平等的,都是同志,只是這樣的平等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在1949年後孩子和家長們唯一平等的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家長們自身失去了自由,不敢亂說亂動,更不敢隨意批評革命接班人。老師們同樣沒有“師道尊嚴”,不敢亂講話,否則就很有可能被紅衛兵批倒批臭。“文革”時期的孩子們不得不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甚至畸形的尊重。只不過這種平等建立在人人自危的基礎上,是精神上生存與死亡上的人人平等。但是“好”景不長,一旦社會處於平穩發展時期,儒教的不平等的意識就重新回到了人們當中。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每年高考期間社會都如臨大敵一般,不但社會緊張,家長們更是前呼後擁地陪著孩子考完全程。至於考上大學的孩子還需要家長們興師動眾地送到學校去報到,更是聞所未聞。在家長們看來,孩子屬於弱勢群體,離開家長們的扶持、關心就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但是這些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他們高考時他們的父母在幹什麼?在1980年代有多少家長陪著孩子高考? 過去孩子都自帶行李上學,現在學校都準備好了,孩子上學應該是簡單了,結果變得更需要家長“扶持”。

當代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資訊網路時代。在網路上人人都是一個節點,都相對平等。網路上的各種資訊也是以平等交流為主。當代孩子已經在網路影響和教育下形成了“絕對”平等的思維模式。如果家長們還是以儒教的君臣父子的不平等思維與孩子交流,基本上最終會變成強勢逼迫,而非以理服人。孩子要麼忍氣吞聲,要麼想方設法逃離父母。當然最悲慘的結局就是因為家長不理解孩子的行為而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

8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個人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生長環境不同,壓力增大,個人慾望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