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像一個童話故事,但實則是一本心理學科普故事讀物,非常有意思,非常受用。書中沒有非常晦澀難懂的學術名詞,哪怕有一點難懂的概念,作者都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去闡釋。
2016年,年僅28歲的天涯四美之一喬任梁因為抑鬱症發作,頭套塑膠袋慘死在自家別墅中。
就在今年年初,同樣因為抑鬱症發作,韓國女星宋侑庭年僅26歲也是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僅是在娛樂圈,其實就是我們普通群眾受抑鬱症困擾的人也越來越多。2011年有一部日劇叫做《丈夫得了抑鬱症》,我首次關注到抑鬱症人群,瞭解到這個病症。
那麼到底什麼是抑鬱症?什麼是抑鬱情緒?
抑鬱症都會有抑鬱情緒,但有抑鬱情緒的人不一定有抑鬱症。抑鬱症應該就是抑鬱情緒達到一個峰值,具體表現為“無精打采、失眠障礙、腦海裡常常出現悲哀病態的念頭、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想黑白照片一樣,失去了色彩、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在書中的蛤蟆先生因為抑鬱症,在朋友的幫助下走進了蒼鷺先生的心理諮詢室,在十多次的諮詢中逐步找到了自己抑鬱的源頭,實現了個人心理的成長。
如果我們也像蛤蟆先生患上抑鬱症或者受到抑鬱情緒的困擾,我們能從蛤蟆先生身上學到什麼呢?
自我救贖是心理諮詢的前提在一些心理諮詢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一些諮詢者並不是自己發現心理生病了,而是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覺得自己生病了。他們按照別人的建議走進諮詢室,準備直接聽從諮詢師的濤濤“建議"。
其實不然,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你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來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這樣的諮詢才能有真正的效果,所以我們必須轉變自己的觀念。
為什麼你不快樂?我們內心都有一個情緒溫度計,你給自己打幾分?
感覺在中國的家庭教育氛圍中,我們和蛤蟆先生一樣,別人的指責、羞辱、批評、貼標籤都是我們不快樂的原因。應對這些行為,蛤蟆先生選擇內疚、悲慘、備感責難的情緒狀態。
例如:
想起自己小時候,有次考試成績達不到媽媽的預期,可能會被打一頓,外加一句否定的話說“你就不是一塊讀書的料”;有次不小心丟了幾塊錢,媽媽說”就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做好的“;由此很高興地想要和自己的家長分享自己被選進元旦節目組代表學校去市裡表演,媽媽說”這有什麼,又不是學習全市第一。”然後就是冷落;有次好不容易第一次考進了班級前十,告訴媽媽;媽媽說”這數學怎麼才考這麼點分?”。
我真的會覺得並且印證:自己做事情確實非常馬虎;自己學習成績應該是無法做到自己渴望的樣子,我沒有學習的天賦;我也會像蛤蟆先生一樣內疚、自責。為什麼自己做不到他們想要的樣子?
從不快樂中,我們學到了什麼?等我們長大後,面對類似的場景,我們的反應模式卻讓我們感覺自己像回到了那個孩子狀態。弗洛伊德說:本我所在,自我相依。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關鍵線索。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三種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今天和大家來講講兒童自我狀態。
童年自我狀態我們現在的情感是由我們童年遺留的遺蹟搭建而成的,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人們進入兒童狀態後,他們的感受和行為都和自己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與實際年齡沒有關係。
我們的內在會受到童年(包括從出生開始的嬰兒時期)經歷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於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看法。
每個生命一定都得經歷開始、中間、結束這三階段,而開始的階段會顯著地影響後來的階段。因此你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裡形成的。
我們在剛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開心、悲傷、憤怒、恐懼)。
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我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
因為自己的父母對對待我們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嬰兒都必須學會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他們會將自然行為調整為最能適應現狀的行為。例如:順從、同意、取悅、道歉、依賴。
比如:一個男孩子還是一個幼兒的時候,會用哭去表達我們的需求,但是他父母因為社會文化的原因,覺得男孩子哭非常不男子漢,以後沒有出息。
所以對待他哭的的行為非常反感討厭,會責令男孩子不準哭甚至威脅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為了求得生存,以後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不會用哭的方式去獲得;或者不會輕易找自己的父母去表達自己的想要的東西;或者以後甚至都不敢哭,拼命壓抑自己的情感。
這就是一種順從、同意、取悅的行為模式。所有的行為策略實際都是從我們童年發展而來的防禦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於受到危害。這危害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來的。
這些調整,就像原子核一樣,以後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形成和發展。當然,人生後面階段的許多事件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所以我們無法否認也無法忘記。
那麼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發呢?
曾經有人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孩子童年時候的經歷和感受深深影響著成年的狀態。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呵護孩子的童年,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