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說,你能懂他在想什麼嗎?

答案顯而易見,如果你什麼都不說,我不可能明白你心裡是怎麼想的。這句話放在普通關係中,人們很容易理解它。可是一旦涉及到依戀關係,那麼就很難有人理解這句話了。兩個普通朋友之間相處,有什麼就說什麼,情感、心思都沒有那麼細膩。可是對於依戀關係而言,似乎因為在情感上的互相滲透,人們偏執地認為理所當然地懂得彼此。就像是原生關係和親密關係那樣,父母同子女之間、戀人之間,哪怕什麼都不說,似乎也應該理所當然地理解彼此。

依戀關係中,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表達?

人們喜歡用一種最“懶惰”的方式生活,包括科技的發展也都是讓人們變得更加“懶惰”。這種心理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因為嬰兒不懂得語言表達,只會用簡單地哭泣、高興、皺眉等方式來表達需求。而此時,大部分母親在嬰兒早期階段都可以透過猜測的方式,來滿足嬰兒的需求。等到嬰兒長大成人,哪怕已經掌握了成年人的交流方式——語言,但是在依戀關係中,仍然沿用了嬰兒時期的行為模式——只是簡單的情緒反應,就期待對方能夠理解自己。

父母本應該是無條件理解自己的人,可是個體在原生家庭經歷中沒有得到滿足,等到個體長大之後就會渴望在戀人身上得到心理補償。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有著良好的原生成長環境,那麼他的內心也會更加成熟,在依戀關係中也更懂得表達自我,更明白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依戀關係中不願意表達自我的人,由於無法分清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導致意識不到自己同他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在情感上就會糾纏不清,誤把自己的事情當做是別人的事情,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缺乏一種界限感。

表達需求是自己的事情,理解支援是別人的事情

無論身處什麼關係之中,表達需求永遠是你自己的事情;被理解、支援與否都是別人的事情。你可能會遇到某個人,哪怕你什麼都不說對方也懂你,這隻能說是你足夠幸運,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你在依戀關係中抱怨對方不理解你的時候,先反思一下你是否表達足夠清楚自己的需要。如果你連自己的需要都沒有表達清楚,那麼又如何來期待對方能夠主動地理解、支援你呢?你不說,我不問,依戀關係從此產生了隔閡,久而久之也就漸疏漸厭了。

在病態的依戀關係中,個體缺乏同他人的一種界限感。在他們的認知中,只要建立了親密關係,那麼彼此之間就好像有一根“臍帶”相連線一樣。可是事實上,無論多麼親密無間的戀人,都不可能猜透別人的心思。只要你不主動表達需求,別人也不可能理解、支援你。之所以有些人會產生這種病態的依戀心理,正如上文所講,他們童年時期本應該得到父母無條件的關注,但是由於原生問題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必須在戀人身上得到補償。

學會表達自我需求,是對自我負責的開始

人的成長離不開需求的滿足,需求的滿足離不開社交,社交同樣離不開表達。當你需要一杯水的時候,你可以說“請幫我倒一杯水”。你不需要考慮是否真的有人願意為你倒水,你只要表達出來,就是對自己負責了。有些自尊心特別強的人,由於擔心自己的需求會被拒絕,所以羞於表達。這樣的人性格內斂、情緒敏感,心底裡裝了太多的事情。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也不敢表達,害怕被對方拒絕,最後只能留下遺憾,甚至產生心理上的陰影。

給自己留下遺憾、讓自己產生心理陰影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對自己負責的人能夠勇敢表達心聲,充分釋放內心的情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心理陰影,或者叫做“執念”,都是因為潛意識裡的情感未充分釋放造成的。想說的話沒說,想做的事情沒做,想哭沒哭、想愛沒愛,因為想做而沒做的事情,都會對個體造成情感壓力。對自己負責,其實就是不留遺憾。有些戀人稀裡糊塗的在一起,然後又稀裡糊塗的分手,對於彼此都是一種傷害。

如果你正身處一段親密關係中,並且對方可以在你什麼都不說的情況下懂你、理解你、滿足你,那麼要恭喜你,你是足夠幸運的人。可是如果你發現對方又笨又蠢,不懂自己也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那麼你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對於需求的表達是否足夠清楚。如果不夠清楚,那麼你要心平息和的,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想要什麼。對方可以拒絕也可以滿足你,這是對方的事情;可是如果你什麼都不說,還幻想著被理解那麼就是你的不對了。

總而言之,成年人應該更多地透過溝通的方式表達需求,而不是像嬰兒一樣寄希望有一個“神通廣大的母親”,能夠猜透自己的心思。

1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好心態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