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我接納是對自己的一種包容,讓自我明白我可以不像別人那麼優秀,那麼成功,或者,那麼快樂。
當你試圖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不足和缺點時,你會感覺到一些輕鬆,以往帶給你的焦慮和壓力可能會有所減輕。
可是作為社會群居動物,人類的天性會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從而看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以更好的調節自己,順應群體。
所以在這同時,也會給個體帶來許多壓力,過度地貶低自己,產生自我厭惡。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認為的他人優秀成功的一面不一定準確。
因為社交媒體軟體,因為網路前的隔著一層紗的螢幕,因為沒有親身的經歷,外表展現的美好下的那些心酸卻不被人知道。
---------------手動分割線---------------
比如部分人群對留學生的偏見思維,認為留學生很輕鬆,整天吃喝玩樂,家裡有錢,隨隨便便拿個本科研究生文憑,回國還吃香。不禁把自己和留學生相比,感嘆自己“沒那麼好的命”,可以出國。
因為極少數的富二代家庭出生的玩世不恭的留學生塑造了他們對全體留學生的印象。在感嘆他們的“幸福”的同時他們不知道的,是絕大多數留學生的艱辛和卑微。
有多少剛踏出國門百般不適應的留學生逼著自己熟悉全英文的新環境;逼著自己用蹩腳的英語厚臉皮地與外國人社交;逼著自己調整恐慌的情緒;忍受著凌晨4點還在蹦迪的外國室友,忍受著生吃蔬菜的西餐...
有多少留學生天天熬夜到凌晨2點,讀著看不完的書,聽著懵逼的課,訓練著一分鐘寫百字的技能,過著天天如高考的日子,時刻擔心著自己能否畢業,除夕上著課趕著due考著試寫著論文...
又有多少留學生承受著孤獨,頂著壓力,接受著文化衝擊,努力地照顧自己,兼顧著學業和實習,忍受著部分國外人的歧視,默默的吞下國人的偏見...
去年到今年的疫情,又有多少留學生種種艱難的回國隔離或者身處他國,在國內天天倒著國外的時差凌晨上課/考試還玩不好呢?
所以自我接納有多重要,一味地不切實際的空虛比較除了給自己添堵和不快,沒有實際的意義。自己認為的不好可能是他人眼中的羨慕。
嗨,你好嗎?“我很好”。嗨,最近過得怎麼樣啊?還活著。
-------------手動分割線---------------
對於一些公眾人物藝人,我們可能在對自己偶像喜歡的同時心生羨慕。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總是傾向性地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比較。比如羨慕某個藝人,我和他都是20多歲,簡直天差地別,他就那麼成功有名氣,掙那麼多錢,多才多藝,我啥也不是。
同樣的,就像上文說的,每種優秀與成功背後的心酸是看不到的,尤其是對於只在螢幕前被瞭解的藝人們,未成名前的落寞看不到,成名後每時每刻面對鏡頭表現最好的自己的高度精神緊張看不到,自由的剝奪和無奈也看不到。藝人私下的真實一面也是看不到的。
有一項心理學實驗表明,經常使用Facebook(外國社交軟體)的人相比不使用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我們只有全面地接納自我,包括那些不讓自己滿意的地方,才能更好的看待自己,減少焦慮,理性的看待他人。學會接納,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專注,平和地接受自己可能不完美的地方。
這樣,在無形的比較中,我們就不會那麼無所適從,貶低自己,認為自己沒價值;相反,我們能更加接受自己,接受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
他/她很優秀,但或許我亦無法承受那背後的艱辛。我雖可能沒有那麼優秀,那我也不差。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小夥伴輕戳我的頭像認識我,心理學習不迷路~
雙擊是個好習慣。(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