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理解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為了使幼兒懂得保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態度,形成有利於心理健康的行為習慣,預防和矯治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從而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其幸福感。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而要培養健康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和呵護至關重要。 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與學校教育有關,同時也與他們生活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家庭對兒童的作用,不僅在於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為重要的則是它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父母行為和父母在位對孩子影響深遠。
校園一角
童年階段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破壞性行為障礙
破壞性行為障礙在兒童中期比較典型的表現有:亂髮脾氣、挑釁他人、喜歡爭辯、具有敵意或者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在4、5歲的時候比較普遍。如果這種行為方式一直持續到8歲,兒童(通常是男孩)會被診斷為患有對立違抗性障礙,這是一種喜歡挑釁他人、不服從、對成年權威人物充滿敵意的行為模式,時間上至少持續6個月。它超出了正常兒童行為的界限,時刻考驗著成年人耐心的極限。
(二)社交性焦慮障礙
兒童社交性焦慮障礙指兒童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和迴避的行為。對陌生人的警惕在半歲到一歲時是正常現象。在童年早期當兒童遇到新的、陌生的或具有社會威脅的情景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擔心或焦慮也是正常的。患此障礙的兒童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持久或反覆的害怕和(或)迴避,這種害怕可主要針對成人或同伴,或兩者兼有,並伴正常的選擇性依戀父母或其他熟知者。患病率尚無確切報道,其起病時間為2~5歲至學齡前期,無性別差異。
(三)兒童抑鬱
我們發現成年期心理精神障礙呈現一個低齡化的傾向,特別是兒童抑鬱症,而且兒童抑鬱症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異常表現。
第一情緒持續低落或者是變得十分的暴躁,容易發脾氣,抑鬱的情緒讓患者喪失自信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無望,無助,無能,對於過去非常喜愛的一些興趣,愛好或者是事物都完全喪失了興趣,沒有什麼感興趣的東西。
第二患者感覺到自己的飲食發生改變,飲食量明顯的比過去少了或者是多了,而且吃東西沒有味道,沒有香的這種感受,體驗。
第三睡眠的狀態也在發生改變,可能會出現失眠或者出現睡眠比較多可能會出現早醒,入睡困難或者睡眠中間容易醒來。
第四抑鬱症患兒常常會出現頭痛,胃痛或者是其它一些部位的不適的感覺,但是到醫院去各方面的檢查有沒有發現異常的情況。
第五行為方面,患者表現煩躁不安或者是看上去呆滯,遲鈍,嚴重的抑鬱會有一些反覆出現的死亡的想法或者是自傷自殺的想法或者是行為。
(一)聆聽兒童的想法
父母可以創設一個兒童能夠輕鬆提問的寬鬆環境,尋找時機,讓他們主動提問。但是有些兒童可能不願意思考或者談論太多像疫情這類令人悲痛的事件,他們可能更喜歡自由玩耍和各種遊戲,這也是可以的,讓他們去做吧,即在兒童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之前不要強迫他們談論有關疫情的話題。
幫助兒童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有些兒童言語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或遭受過心靈創傷時,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害怕。此時,可以使用繪畫、遊戲等方式來幫助兒童描述自己的困擾和害怕,兒童可以通過物體和顏色的選擇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二)認真對待並回答兒童的問題
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概念,你的解釋要符合兒童的年齡和理解水平。但是不要讓兒童接受過多的資訊,也不要讓兒童看太多令人煩擾的視訊和節目。對年幼的兒童而言,重複的、令人恐懼的現象或場景是非常令人不安的。
給兒童誠實的答案和資訊。如果你不誠實,兒童通常能夠識破。也不要回避你對疫情的焦慮和擔憂,兒童對你如何對事件作出的反應是非常感興趣的,讓兒童知道你的感受是沒有關係的,但是不要讓你的憂慮增加兒童的心理負擔。
在兒童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反應的時候,要給予確認和支援,讓兒童意識到,你認為他的問題和憂慮是重要的。做好重複解釋或多次交談的準備,並保持一致,對兒童來說,有些資訊接受起來或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可能是兒童需要得到確認的一種方式。
不要盲目地反對或質疑兒童處理事件的方式,也不要作出不切實際的承諾,也要避免根據種族、國籍或地域對群體進行刻板化,利用時機教給兒童寬容,並解釋歧視和偏見。
(三)提供支援和幫助
幫助兒童建立起一套可預期的日常規範和計劃表。當兒童能夠預測接下來要幹什麼或發生什麼的時候,會比較安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為兒童提供遊戲和玩耍的機會,並適當開展學習、體育、音樂等活動。
營造一個支援性的氛圍和良好的家庭關係。父母可以幫助兒童與老師、同學、朋友等其他人進行視訊、語音等交流,並鼓勵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兒童感受到來自他人精神上的支援,獲得與其他兒童或成人成功交往的經驗。這對兒童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兒童應付災難,保護自己,調整自己行為,並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父母需要留意與壓力相關的身體症狀,許多兒童通過抱怨身體的某處疼痛和難受來表達焦慮和壓力。如果兒童對疫情感到憂心忡忡或壓力過大,還包括持續的睡眠問題、反覆的令人不安的想法、令人害怕的想像、對死亡的強烈恐懼、很難離開父母或不願意去上學,可以向有資質的心理健康專家或醫生尋求幫助。
最後,在消極的環境中,兒童會產生各種內心的折磨和痛苦,可能會產生長期的消極後果,但消極的童年經歷並非是一個人未來發展結果的必然性因素,許多兒童有能力戰勝最困難的環境。但是,當今社會兒童被寄予過高的期望,要在學業上成功,要參與體育競爭,還要滿足父母情感的需要,還經常需要承擔成年人的責任。這使他們的童年承受了太大的壓力,迫使他們過快成長,被稱為“忙碌的兒童”。我們需要認識到,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他們只能像兒童一樣感受和思考,他們需要童年的時光來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