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去走親戚,原本拎了兩瓶紅酒和一箱乾果,出門臨近電梯,我說:哎呀,他們倆人挺多,兩樣東西感覺有點單薄,是不是再去拿點其他的?先生說:隨你,你自己決定。我就有點生氣,覺得他不重視這個事。他說:你為什麼要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沒有那麼多需要在意的人。兒子在後座接茬:我覺得這是基因裡帶的,我也很在意別人的看法。
我想了想,是不是在意別人對我評價?如果帶東西少,會被親戚說不會處事?還是我習慣性的討好別人?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其實思考了很長時間,高中有一次,一個好朋友說讓我懂得拒絕別人,因為有其他同學總是讓我幫忙這個幫忙那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拒絕”這個詞。後來剛工作時,一個大姐讓我教她用電腦處理文件,我有時候就有點煩,雖然教了,但是口氣不算太好。這位大姐跟我說:小禾,下次教我的時候能不能溫柔點,你這麼說話讓我很受傷。我心裡也很有觸動,為什麼不拒絕還態度不好呢?是不是心裡其實不願意幫忙而好面子不敢拒絕?那麼我不拒絕幫助是因為我是討好型人格嗎?如果是,怎麼平衡自己的內心呢?
討好型人格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不顧自己的感受。我呢?如果我想讓別人快樂而又想讓自己快樂呢?我是不是因為幫助別人讓他快樂,最真實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被需要而產生快樂呢?揭開面紗,那麼我最終討好的其實就是我自己吧?
那既然我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那我如果能夠在承受範圍內在乎別人,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奉獻是不是就是在討好自己呢?當然,還有一個心理障礙就是付出就想有回報,沒有回報就會心理失衡。那麼,如果明白對其他人好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已經得到自己心裡滿足的回報了,而不奢求其他人的回報,是不是可以破這個局呢?當然,對有的人好,對有的人不在意,而不是討好所有人。
對於改變不了自己性格的人,能夠沉浸在自己專注的事情上,享受付出,享受讓別人快樂的過程,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和快樂,是不是就可以做到討好型人格的心理健康呢?
施比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