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引言:

每逢佳節社恐發,親戚齊聚同吃瓜。

談笑風生論私隱,誰願?人際邊界要清晰。

——《定風波•每逢佳節社恐發》

大年初三,祝大家心想事成。

在我老家的風俗裡,年初二開始就陸陸續續串門走親戚了。

只是我在深圳生活超過十年,逐漸習慣了“懶宅式”過年。期間至多約上三五好友看看春節檔,吃吃飯,聊聊天。其他時間完全自由支配:睡大頭覺,閱讀,刷劇,碼字,或者發呆……

說實話,我已經完全無法適應那種親戚齊上陣的“車輪戰”。回顧我所經歷過那些年的春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並沒有感受到所謂濃濃的親情(僅限於本人的環境),反而敏感的覺察到很多人情冷暖。以致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內心是懼怕過春節的。每過一次,都感覺能量被嚴重消耗殆盡,要用很長時間才能復原。

以前不太懂,後來看了些書,經了些事,才明白這已經是社交恐懼症的某種表現了,只不過是集中在某個具體的時間段發生而已。

其實,我也深有體會。疫情居家的兩個月,儘管工作一點兒沒少,但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際交往和應酬,我感覺很輕鬆。

春節之所以成為社恐集中大爆發時段,我理解應該有以下兩個方面:

人際交往邊界被侵犯

春節回到家鄉,不可避免要面對七大姑八大姨二大叔三舅爺的狂轟濫炸式“關心”:升職了嗎?加薪了嗎?收入多少?在哪兒買房?物件找了嗎?啥時候結婚?準備生幾個娃?

關鍵轟炸你的這些“炮彈”基本都是個人私域的內容。你未必願意與他人分享。可到了親戚們眼裡,這些都屬於他們對你的親切關懷和愛護,請回答。拒絕回答猶如敬酒不喝,那罰酒必須有。

一群人打著“同根血緣”的名號,肆意發問一些極為私密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讓人有種被“侵犯”的感覺。人際交往的邊界變得極其模糊,好像光天化日之下被“剝光豬”,極端不適。

無休止比較產生壓力

另一個讓人不適的點在於360度無死角且無休止的比較。誰比誰賺得多,誰比誰職位高,誰比誰人脈廣,誰比誰房子大,誰比誰兒女雙全,誰家的娃學習好,誰家的娃才藝佳……從你回到家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自動加入這場無休止的“廝殺”之中。

我以前曾經聽聞某位同事的朋友的經歷。其實這位朋友坐高鐵回家是更方便、更輕鬆的選擇,卻偏偏要自駕近二十小時的車回家,為了展示自己是有車一族。據說前兩年換了個好車,這下更要大張旗鼓的開車回家了。這真是開往“面子”的幸福啊!

解決方案嘛,惹不起躲得起是一個,不怕撕破臉被討厭是另一個。

過得更自由意味著要捨棄一些你曾經認為對的東西。

祝好。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與一個心理學從業者結為伴侶 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