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不知大家有沒發現,有時候和他人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總會覺得這個人態度有問題,或者這個人的性格就是這樣。其實這個在心理學上稱為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的情境中的重要性。我們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就是我們在評估他人行為時,即使有充分的證據支援,但仍總是傾向於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認為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忽視了可能是他當時情勢所迫,或者他當時在那個環境下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就舉個大家常見的例子吧,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大家應該經常聽過程式設計師暴打產品經理,然後也聽見說某APP更新時說Sha一個程式設計師祭天。就拿之前我們聽說過的一個段子來說,產品經理提了一個需求,說APP要根據手機殼的顏色進行自動換膚,然後有很多程式設計師就暴跳起來,說產品經理在在瞎弄,分明是在搞事情。首先在你看到這個熱點後,你的思考是什麼?是不是覺得產品經理在搞事情,技術上不能實現,而且也沒啥意義。那麼換到產品經理的視角,會不會覺得程式設計師就是不願意做,不配合。就這樣雙方就陷入了基本歸因錯誤裡。我們先拋開事情本身,這裡已經完全變成認定他人的人格上的問題,忽視了環境的因素。如果程式設計師假設產品經理不是在為難他,那麼會去思考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需求。可能會發現其實產品經理實際上是想做個換膚的功能,希望後續可能提供不同的主題,甚至有主題商城,使用者可以自行上傳主題,然後公司可以賺取創作者的分成收入。那麼回到這個需求,自動換膚可能在目前的技術上無法做到,但可能產品經理核心的需求是希望免去使用者自己在那麼多主題挑選的困難,如果是這樣是否能用攝像頭掃描手機殼獲取顏色,在透過AI就計算出色值的比例,然後演算法匹配到類似的主題呢?當然這裡暴露出產品經理的另外一個問題,他對需求的描述不夠正確,而是給出瞭解決方案,可能也是因為他的經驗不足導致。上面說的關於使用者、關於可能帶來的營收,還有其他資訊面這些環境因素都是可能最終讓他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那換回產品經理這邊的角度,那麼是否有了解過這個方面技術上是如何實現的,實現的可行性有多高,有多大的成本代價。是否有了解到為什麼程式設計師會不配合他。是否自己在表達上存在一些資訊的不對稱,自己是否有考慮到程式設計師對於這個實現上的方案是如何,有沒辦法把真正想做的事情表達清楚,是否能簡化方案或者設計更合理的方案。如果雙方能儘量避免基本歸因錯誤,信任對方。那麼這個事情基本不會變成一個段子。網上看到有人關於這個段子又延伸出來的段子產品經理:我要一款全透明的手機程式設計師:XXX(雙方扭打在一起)某廠產品經理:我要一款全透明的手機某廠技術人員:那把後置攝像頭開啟嘛某廠產品經理:嗯?有道理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一個道理我都懂,可是我控制不住啊的境界,剛好這兩天看到劉潤老師的文章裡有提到情緒這塊。通常如果對方提出一個很大膽的方案,你可能馬上會拒絕說“不可能”。這個時候我們要給自己30秒的時間想一想,這個方案中有沒可取之處,如果增加資源是否能達成。二是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的語言,不要去做自證預言,其實事情沒你想象的那麼無可救藥。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控制的,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那些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然後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關注女性身心健康,遠離孕期和產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