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微課#
孩子的心理活動通常較隱蔽,不像外在行為和情緒變化那般容易被發現,如果家長平時大大咧咧,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往往看不出孩子的心理變化,更不可能發現逐漸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因此,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有助於家長將兒童心理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過去十年,為孩子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諮詢和服務的家庭數量不斷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曾預估,“在成年之前的時間段中,10-20%的兒童和青少年將有可能會經歷心理健康障礙。這包括人們常見的問題:如焦慮症、恐慌、創傷、抑鬱、強迫症等早期症狀”。
這些已經明顯表露出的傾向,如果沒有及時透過有效的方式進行控制,如感情引導、情緒釋放、環境改變,很容易演變成心理健康問題,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工作、交際、戀愛,成家後這些問題可能還會影響到下一代。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多發於青春期,即進入初中以後。
而孩子能否自我處理好這些問題,多與其童年經歷是否愉快、家庭關係是否和諧、父母關心是否到位等因素有關。
因此,從孩子出生到上學,父母雙方的陪伴、關愛至關重要,這決定了孩子能否獲得足夠的、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孩子進入小學後,父母的言行、價值觀輸出則進一步發揮作用,決定了孩子如何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如何認識客觀世界,如何處理與客觀世界中人、事、物的關係。
從小關注孩子的心理活動,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尊重他們的隱私、興趣愛好,嘗試放下父母的“權威”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多一分耐心傾聽,多一份理解包容,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分享兩個案例。
小瑩是一名留守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內心變得敏感要強。家人情感的匱乏,讓小瑩在學習上憋著一股子勁兒——不允許自己考得比別人差。一旦成績下滑,小瑩就會變得很焦慮。長期以往,小瑩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拿刀片劃傷自己作為“懲罰”。
而曉軍的家庭則剛好相反。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對曉軍的期望很高,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名外交官。但真實的小軍生性靦腆,缺乏主見,學習成績也一般。曉軍平日裡對父母言聽計從,但脾氣上來了不但邏輯混亂,言語不清,還伴隨有情緒失控,最嚴重的一次,曉軍用拳頭硬生生打碎了衣櫃的鏡子,血流一地。
曉軍和小瑩的家庭,其實是當下中國家庭的兩個縮影——底層家庭和中產家庭。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焦慮。一個擔心“跟不上”,一個擔心“比不上”。
在眾多心理健康問題中,焦慮是最容易產生,影響範圍又最大的問題。
這種焦慮使兒童和青少年極其害怕某件事,比如擔心學習成績下降,進而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克服這種恐懼。同時,可能還伴隨有其他心理和行為障礙,例如抑鬱症,尤其是小瑩這種從小缺乏父母陪伴和關心的青少年。
長期焦慮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身體機能受損,情緒低落,精神恍惚,行為不受控制,出現一些類似“自殘”、“絕食”、“暴力”的極端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男女生釋放的焦慮訊號還有所不同。女生多表現出傷害自己的“內化”行為,如絕食、自殘;而男生則多表現出傷害他人或反社會的“外化”行為,如毆打他人。
因此,當孩子從禮貌待人到髒話連篇,性格溫和到暴躁易怒,開朗健談到沉默寡言,朝氣蓬勃到無精打采,開始出現食慾下降,體重暴瘦/暴增,不注重個人形象,情緒波動較大時,家長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千萬不可單純以為是最近學習壓力過大導致,要透過合理的方法瞭解孩子最近的心理活動,幫助其一起度過目前的困難,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保護其敏感的自尊。
很多事情,只可回頭望,不可回頭走,尤其是孩子的成長。
如此看來,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要比給予孩子金錢、物質更有意義。
如果回到十年前,你最想改變的一個決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