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大年初三,和孩子愛人一起在書店度過。一杯咖啡,一本書,是我的小幸福時光。

今天把最近特別想看的一本書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吸引我的有兩點:

一是這本書一翻開,就看到作者說:《柳林風聲》的小夥伴們再次登場,透過他們的故事輕鬆走進心理學。本來比較枯燥的、專業的、嚴肅的心理學,作者用童話故事寫出來,真的是很好看,而且是熟知的故事,特別有吸引力!

二是書的背後那段話,讓我感動——

我也是一名心理諮詢服務工作者,我是堅信每個人都是健康的人。有所謂的抑鬱症狀,其實是內心壓力太大,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出口,擠壓在內心所導致的。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正確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用正確的方法讓情緒流動,其實都可以做到平和穩定,自然就會越來越好!

所以,心理諮詢,應該被大家重新認識。身體生病,大家都很清楚知道要去醫院;心裡生病,也應該找專業的人做輔導。這不是一個應該被歧視的行業,反而應該是被大家重視的行業!

如果讓所有人都可以明白心理諮詢,能對心理學有一個入門的認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強烈推薦給大家。

作者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狀態其實有三種: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

即處理問題都像個孩子,陷在情緒中,永遠都在指責他人,都是別人的錯,看不見自己的問題。這樣的狀態導致的結果就是,逃避責任,沒有擔當,永遠在抱怨,被情緒掌控!

父母自我狀態

和兒童是一個反面,另一個極端。遇事都是去挑剔,去教育,去指揮,永遠自己都是對的,要求別人按自己的去做。這樣的狀態導致的結果就是,盛氣凌人,眼裡沒有別人,自己是老大,總想掌控一切!

如果一個人總在這兩種狀態中,會迷失自我,缺少共情,自然人際關係都不會很好。人際關係是富足生活的前提,李中瑩老師甚至說,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你生活質量的好壞!

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兒童或父母狀態下,生活的質量自然不會很高。因為他們總看見別人的不好,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總想讓別人去改變,從來都不想著改變自己!

[跪了][攤手]

就像親子關係,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就是父母總是把自己凌駕在孩子之上,要求孩子、威脅孩子、強迫孩子……總是看孩子做得不好,卻從來看不見自己身上的問題,從來看不到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有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作者說,你需要在遇事的時候,是一個——

成人自我狀態

即能用理性的方式,去計劃、思考、說話、行動;是基於事實的合理性,去決定如何做一件事。這樣的狀態,不會被情緒所左右,更不會被他人所驅使。

書中蛤蟆先生問到:我總是會依賴以及延續父母的言語以及行為模式,這是為什麼?

心理諮詢師達到:那是你還沒有成長長大。

成長是擺脫依賴關係,讓自己成為獨立的人,不受任何人事物的操控。這就是成人的自我狀態,我們需要讓自己保持在成人的自我狀態裡!

這個不容易,如何做呢?從覺察開始吧!

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時刻覺察自己是否又去命令和要求?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是否又在索取又在委屈?

遇到事情,請暫停一下,問自己:我是否在成人自我狀態?

別看就這樣一個自問,會把你從情緒中抽離,讓你更理性的處理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不管你喜不喜歡心理學,都推薦你看看。這本書可以讓你靜下來,讓你看見自己,讓你把自己和自己拉得更近!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這個年,都過出了社交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