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這部分的主題是干預,在心理動力學中,干預是非常核心的。主要的方式是語言,也有非語言資訊,面部表情,聲音語調,但絕對不能包括的是肢體接觸。

其中一個核心目的是,提高來訪的覺知程度,減輕焦慮或提升功能。如何判斷干預是否成功呢?

當發現來訪者,有新的記憶被喚起,有更進一步的聯想,有更深的感情,這些都表示干預是成功的,或焦慮的減輕行為發生改變,也表示干預成功。

而與之相對的,發現防禦行為的增加,就表示干預的不對。可能原因是:

介入太深,說的太深;時機不對;說得不正確或不相關,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資訊,可以幫助我反思,讓下一次干預更有效。

基礎性干預

所謂基礎性,翻譯一下,就是所有場合都可以使用。大概流程是,透過提問獲得資訊,然後共情,要求對方聯想,給出指導、心理教育,最後反思性的陳述,或沉默。

首先提問非常重要。改變歸根究底,是來訪者的事情。需要他自己內在發生變化,才有行為改變,而內在變化是覺知後發生的,那麼問問題,是一個最簡單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個好問題勝過無數好答案。因為好問題可以啟發思考、聯想,這是通向覺知最近的路。

共情。剛看了一部電影,看到了西方傳說中的巫女,發現對方在唸咒語時,有催眠的效果。讓我想到了最初學催眠,老師說:催眠是語言的語藝術。

有時候,可能想象不到,你的一句話,對別人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有影響心靈的作用,不要忽略語言的力量。它真的很神奇。

聯想的核心關鍵,是讓來訪思考。有時人的核心追求是,發現自己的內在是如何運作的,面對一個環境狀況,會如何思考,如何行動?

不同人面對同一狀況,給出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觀察、體會、分析、思考,這些不同會幫助我更清醒客觀的認識人。

反思性陳述,在之前我一直不能清晰地分辨焦慮、抑鬱和恐懼的區別。直到前一段時間,催眠老師史果,講到了它們之間具體細微的差別後,我才發現之前出現的,到底是焦慮,還是恐懼。

有一段時間,我的想法是未來會不會很窮?未來會不會生活不下去?未來會不會有什麼糟糕的事情發生?萬一將來我落魄街頭,怎麼辦?吃不起飯,沒地方住怎麼辦?

我以為這是恐懼,但實際上這是焦慮。焦慮有一個核心的志向是未來。而恐懼更多的是指向現在。

比如:我今天過得很糟糕,明天能吃上一個火腿腸嗎?別人都在脫貧致富,而我現在一瞬間,由小康變成赤貧,我該怎麼辦?在那個時刻,感覺到內臟在恐懼地瑟瑟發抖。

沉默。很多時候,不能感覺到沉默的益處,我覺得沉默是壓抑的,荒蕪的,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讓人不自覺的想說點什麼,打破這種沉默。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部電影叫《心靈捕手》,其中的心理諮詢師肖恩,在一次諮詢中,和主角兩個人安靜地在那坐了一個小時,沒有人說話,就等著時間結束。

當數學教授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一個讓他(來訪、主角)舒服的地方,如果他不想說,他就可以一個小時不說任何話。

在這個時候,我隱隱感覺到了,一種強大的沉默的力量。原來它是這麼厲害的,重新認識了一次。

在提筆之前,我感覺沒什麼可寫的。當我拿起筆,開始寫之後,發現有挺多內容可以寫下來的。可能其中一個原因是最近幾天,都在偷懶,素材累積下來了。

15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抑鬱症就診吃藥錯誤觀念,你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