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除了必須的外出上學、上班,有一部分朋友拒絕外出與人來往、不願或者說自覺不擅長去維護人際關係,因此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俗稱“宅”。
與此同時,這類朋友在與人相處時也很敏感,當有多人聚在一起說笑,自己站在一旁時,總會擔心甚至覺得對方在數落自己,習慣性自卑、自覺無能,行為退縮。
這些表現緣何而來?
很有可能就是源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傾向。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
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持續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具體特點有哪些?主要有以下8個:
①自我評價低,認定自己沒優點,也沒任何發展潛力;
②時常擔心且害怕被批評,不能忍受他人的負面評價,心理承受力很差;
④非常抗拒新事物和冒險行為;
⑤自尊心低,內心深處接受自己被輕視;
⑥很敏感,根據他人的小舉動、微表情便可腦補出一場別人厭惡或是看輕自己的內心戲,情緒持續性低落;
⑦因為與人接觸時總擔心他人看不上或拒絕自己,所以習慣性患得患失,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迴避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起源於童年的不良經歷,大多數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在小時候都有經常被父母厲聲呵斥、否定甚至諷刺的痛苦經歷。
當事人認定自己被厭棄,感到委屈受辱,強烈的負面情緒被不斷內化,逐漸根深蒂固,不停地灼傷當事人的自尊、自信心,為了避免再次受傷,當事人就會選擇逃避,將自己封閉起來。
如何更準確地辨別“迴避型人格障礙”?可做以下測試題,每中一項得1分,超過4項及以上則代表有明顯的傾向。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活動;
(2)不願與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能被喜歡;
(3)因為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
(4)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的先佔觀念;
(5)因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際關係情況下受到抑制;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危害是什麼?現今社會生存壓力大,偶爾或階段性地覺得疲累、不想交際應酬、想要安靜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你一直刻意地迴避正常的工作和社會活動,總是敵化環境和他人,拒絕考慮客觀因素,一心只想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麼,首先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利,打個比方,可能你最初在人群中會感到不適只是臉紅、心跳;但繼續迴避的話,情況就會不斷加重、軀體化症狀會更明顯,人會更難受;
其次不利於心理健康,人是情感型動物,一切的追逐最終都是為了尋求內心的幸福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與周圍完全隔離是反人性的。孤獨、寂寞、無助感會被不斷放大,當負面情緒得不到正確的疏導時,人就會很容易變得陰鬱、孤僻、焦躁、極端;
最後會嚴重阻礙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當下社會競爭大,任何的單打獨鬥幾乎都難以存活,各行業都講究團隊合作,試問一個無法和人正常相處、打交道的人如何能取得成績?
如何緩解“迴避型人格障礙”?一般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建議以下的方法:
①對於父母而言,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要注意維護其自尊、自信心;
②如果你已長大,很不幸有不好的童年經歷,請不要耿耿於懷,不要反覆去回憶加深不愉快的記憶;
④使用“系統脫敏法”治療人際交往障礙,簡單地說就是,最初要忍受內心的不適感,勇敢地堅持多與人接觸,有意識的去維持一些正向的人際關係;
⑤要學會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拒絕,要相信他人的話只是一己之見,不是金科玉律,不必過分在意;同時,要明白就算被拒絕也不一定代表自己不好,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個人傾向和認知不同,大家不合適而已。
結語其實,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很正常,沒人有絕對健康的心理狀態。因此,當自覺有問題時,不必過於焦慮,但切記也別放任不管,
此文主旨為簡單介紹“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特點、危害和針對不嚴重症狀的疏導方式,對症狀嚴重者來說,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