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七年前的一個晚上,媽媽因為突發心梗在我面前倒下了,當時的我只有14歲,完全嚇蒙了,雖然當時很冷靜面對這件事情,但是越長大就越難過,覺得沒有救媽媽很內疚,內心也沒有完全放下。每次想起這就事情就特別難過,也不想不敢翻以前的相簿,就是看到那張熟悉的面孔就眼淚止不住了,我現在21歲了,還是記得很清楚那天晚上發生的事情,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一樣。一直很想找心理師讓自己不要一直這麼痛苦。
明鏡解析……
這是典型的應激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如果沒有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的話,可以忽略或者遮蔽這份難受,把注意力轉移到與將來有關的事情上:做一個三個月到十二個月的個人規劃,比如學習計劃,閱讀計劃,工作計劃等,並按照計劃的條例嚴格執行,當然還包括作息計劃。
如果影響到生活和工作方面了,就需要及時求助心理師做專業的輔導,最好是面對面地處理這類創傷。
往往應激性生活事件都是突發的比較多,人是沒有心理準備的,與照顧病人不同,有一個時間和精力的釋放階段,這就是心理準備階段了。但是死亡對於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會在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所以,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會伴有正常的情緒反應,如悲傷、惋惜、後悔等。那麼,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是直接能反應出來自己是否因為這件事造成心問題或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疾病,因此,這個自查能力一般人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在懷念的時候有節制的難過、哭泣屬於正常反應,但是失去理智和思考力就會出現心理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另外,因為去世產生內疚心理、過度自責的人也比較常見,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和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人,幾乎和案主的情緒表現類似。剛開始一個星期左右人還處於懵懂狀態,當開始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才會出現各種情緒,所以可以嘗試跳出情緒反應看事件本身:當時的自己只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兒,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這是常識,沒有人可以控制的;而且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支援自己去救助那個人呢?即使是大夫也無法保證一定會救治,對嗎?還有,這件事的發生已經超出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包括自己,所以,與其糾結自責,不如嘗試思考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同時,作為父母也不希望孩子越過越差,從生命的意義來看,逝者更希望活著的人幸福!假設,如果他們沒有離開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希望的呢?
總結,痛苦是讓自己成長最快最有效的提醒,這份提醒促使我們不得不做出以前沒有做過的決定,也推動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這都是在提升自我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豁達,更加樂觀。既然已經發生就一定有它發生的道理所在,我們無需探索成因,只需完成當下,接受未來的到來就可以了,這也是人生的發展方向——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