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如何看自己是個深刻話題,要系統梳理並非容易事,需要直視自己,回顧童年,串起人生,看到過去,尤其要承認不足。

宣告一句,不必擔心承認不足會導致自卑,反倒可增強勇敢。

昨天梳理自我小時候發生故事,得出兒童自我狀態結論,弱勢特點:反應慢,弱小害怕。但是繼續梳理父母自我狀態,會得出典型的強勢特點:品道理,急脾氣,攻擊性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簡單,怎麼看別人源自怎麼看自己,看自己與看別人本質一回事兒,不過表現不同罷了。

越是表現不同甚至差異過大,越是本質相同,這就是哲學“對立統一矛盾律”。

比如弱勢兒童自我特點是“膽怯、壓抑、討好”,隨著長大為強勢父母自我狀態,就會表現為“反抗、憤怒、攻擊”。這就如同鐘擺一樣,一個極端弱勢自我擺向另一個極端強勢自我,或者說外強中乾、弱可克強,都是劇烈情緒的表達。

因此,處理好情緒才是成人理性自我的工作核心。人際關係核心看情緒反應,我們如何看別人透過如何對待別人展示,我們可以掩飾自我內心看法,但情緒反應讓這些暴露無遺。

故事裡的蛤蟆成長標誌,在第10次諮詢結尾,他突然向蒼鷺發火,質問一直把他作為孩子看待,老是不住的問“蛤蟆你怎麼看”“蛤蟆你感覺如何”,從來不說出蒼鷺是如何看蛤蟆的。這個發火很理性,因為蛤蟆只是說出看法感受卻沒有攻擊性,即情緒不失控,話語不指責,而且宣告不道歉,最後同意蒼鷺再次諮詢的建議,以便回顧合作正式結束諮詢。

的確,理性成人自我狀態,就是綜合弱勢情緒和強勢情緒,標誌是示弱情緒,很多人不用學習或者稍微努力就做到,還有很多人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可稍微覺察,這既是個體差異,也是生活意義,因為任何學習都無止境。

看看自我是如何看待別人的,也就是人際關係處理。

小時候與人吵架處於弱勢,這是認可別人強大;透過抗議父母吵架扔了筷子,這是證明自己強大;於是情緒表達出現壓抑和攻擊矛盾體,表現為一般時候彬彬有禮,不合心意則勃然大怒,有興奮和抑鬱,有焦慮和反思。

可以認為情緒壓抑更多是兒童弱勢自我,情緒攻擊更多是父母強勢自我,而情緒理性更多是成人示弱自我。示弱是主動展示柔軟和弱勢,骨子裡則是心理強勢和強大。

最感慨《三體》中三體文明的最強大力量,就是三體人情緒的冷靜和麻木,這種理性控制情緒的能力是可怕的!

不得不說,示弱情緒的理性自我差距太大,舉例說明。

一個是家人爭論某個事情,不合心意立即被激怒,無腦反駁,表現太情緒化,脾氣急,太感性處事了。

一個是偶然遇到同事,當時坐在大廳等人,沒有站起來,就這樣與人說了幾句話,缺情感,太沒禮貌了。

至於應對方式,基於示弱情緒理性自我的理念,大致這幾點:

1、怎麼看自己——“我是軟弱的”,認可我是好的,這是平等。

2、怎麼看別人——“你怎麼看這個事”,認可他是好的,這是尊重。

3、換個視角看——“為何我們看法截然相反”,認可多視角都是合理的,這是理解。

4、積極視角看——“我是這樣看的”“還有其他建議嗎”,暢所欲言不強迫,這是表達。

理性自我看——溝通就是傳遞資訊,示弱情緒下不強迫別人認可,但可以認可別人,求同存異,減少執著和分別。

7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承認我弱小,“我弱我有理”緩解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