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關於人生座標與心理遊戲的把戲,蛤蟆在諮詢中算是徹底瞭解了。聯絡他自己過往人生,無疑類似“你好我不好”的兒童自我狀態,也就是弱勢情緒表達,尤其以“我不幸”為主,還有“我弱小”“我任性”。

這是因為“感覺”不幸的人容易抑鬱,活在過去;“感覺”弱小的人會焦慮,活在未來;“感覺”任性的人會耍賴,活在當下。蛤蟆的抑鬱與此有關係。

同時,蛤蟆也知道弱勢走向強勢意味著人生座標改變,那就是“我好你不好”,表現為“你這笨蛋”打擊別人,“你這大膽”打壓別人,“你讓我失望”假惺惺關心別人。其中表達憤怒無疑是力量的表現,但是憤怒容易失控帶有攻擊性。

走向理性成人自我標誌是示弱,蛤蟆該如何做才可以從弱勢走向示弱?故事裡的設計很有趣,蛤蟆透過不帶攻擊性的憤怒完成自我轉變。

蛤蟆向諮詢師憤怒表達自己看法與感受,認為一直被諮詢師視作弱小的,但是諮詢師卻一直不明確說出來,這讓他很不舒服。表達出來不舒服感受,看起來是憤怒,卻不帶有攻擊性,也就是表現理性自我。

這種表達就是弱勢和強勢的綜合體,即示弱表達。

示弱是不盛氣凌人,不去指責打擊打壓,是為“弱”,同時又面對現實,完整表達自己看法,是為“強”。

那麼,具體到我們每個人,情況一定不一樣。

比如自我分析是這個情形:

1、兒童自我狀態,“我不好”集中體現為“我弱小”的認知,從而情緒是焦慮,行為是迴避行動。

2、父母自我狀態,“你不好”集中體現為“你大膽,你怎敢”的認知,從而情緒是憤怒,行為是言行失控。

3、成人自我狀態,“我好你也好”認知,針對性改善的情緒就是焦慮和憤怒,具體行動上就是減少迴避和情緒失控。

這個分析看似天衣無縫,也顯得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容易嘛,當然不會!

上面是認知、情緒、行動三種心理過程,從哪裡入手比較好呢?顯然先是認知吧,畢竟知行合一“知”在前面,但接下來關鍵在於“行”。

作家楊絳說過一句話,年輕人問題在於“想的太多做的太少”。陽明心學也特別強調,“人需在事上磨”,這都是常說的“行勝於言”。

從個人實踐中,看可操作性做法,大致有幾點,今天先說這點:從滿足安全感出發,緩解焦慮情緒。

學車時安全感不足,導致焦慮慌張,忘記認知踩剎車,最後是會剎車會開車。游泳學習也是如此,漂浮關鍵在於安全感把控,稍微玩點技巧確保安全感就立即學會,快到你不敢相信。

承認自我弱小,人人都會有。不需要自我批判,好比演講家每次演講都會小緊張。承認這一點,找出焦慮根源是安全感問題,處理安全感是關鍵,由此開始具體一小步行動,要本著處理情緒為目的,而非高大尚目標。

預設最差情形,底線思維很好用。如果說學車游泳是個人事情,那麼工作焦慮涉及人際關係,就是怕被指責為笨蛋從而有完美情結,那麼咱就大大方方承認笨蛋好了,一旦如此可以卸下焦慮外衣下的完美。

這裡還要注意一個邏輯陷阱,也就是蛤蟆諮詢學到的“猜猜我在想什麼”遊戲,職場主管想故意找茬的話,每個人都會成為笨蛋暈蛋壞蛋傻蛋,別在意此類故意打擊別人討好自己異類。

認真工作,做好自己,承認真實水平,不看結果看努力過程,如此才是底線思維意義。

我曾開玩笑說過,要是人人都是厲害水平、主管水平、馬雲水平,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厲害者。透徹這一點,作為一般人員,水平差些不是很正常嘛,“我弱我有理”,想通這些,才可坦然。

當然,不要擔心底線思維會導致消極後退,這是緩解焦慮情緒的心理遊戲,事實上緩解焦慮後,你只會做的更好。

13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2016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