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今天看了一篇有關心理學的文章,覺得很受用,簡單概括一下就是:

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作”(zuo,一聲),“作”是一種病,源於人格成長不夠,語言系統停留在嬰兒狀態,只能用哭鬧和令對方不舒服來告訴對方,我現在不舒服。

心智的不成熟,帶來人格的不完整,人格不完整的程度決定在面對事情時內心的衝突和擰巴,越不完整,越容易在乎,越容易衝突和擰巴,這是“作”的內相。

“作”是下意識的,是讓自己覺得舒服的需要,因為委屈,需要建立連線,被人看到,很大程度上,人們只“作”自己人,因為信賴,所以產生控制的慾望,並由此帶來失望之後的受傷,演變為用苦惱的方式讓彼此都痛苦,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的人會得到釋放和緩解。

想要改變“作”,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控制情緒,學會合理地表達訴求,並能夠定期地做自我覆盤。

突然很想跟那些挺“作”的朋友說,能改,挺好,如果不能改,也請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內心裡那個委屈卻長不大的小孩,不必苦苦相逼,放了別人也放過自己。

6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尼采:有時候人們健忘,不是記憶力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