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狀態,這個內在的孩子不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消失。相反,他會永遠像一個孩子一樣躲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裡。

一個人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大都源於幼年的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這個內在小孩會以各種形象出現,例如自卑的、哭泣的、無助的、無力的、無望的,或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不信任、懷疑、不安全感的,對別人懷著厭惡和憎恨的,等等。

◆ 第1章 看見·與我的內在小孩對話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感覺應該是不信任、不安全,彷彿自己可能活不下來,特別驚恐。

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內心期望和現實沒有差距,他可能就是一個精神病人,這種狀態被我們稱之為精神等價。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竭力滿足孩子並不一定是溺愛,而是迎合孩子當時的心理狀態。

一個狀態特別糟糕的人,在他的內心世界,必須讓自己變得特別重要、光芒四射、具有“神力”,不然他就難以生存。

◆ 第2章 療愈·照顧我的內在小孩

一個內在小孩如果嫉妒心很強,就可能會想破壞別人所擁有的一切,認為“只要我自己沒有,你也不能有”,最後害人害己。

正常、健康的內在小孩也會有嫉妒感,只不過他能把這種嫉妒感剋制在一定程度內,在這個程度內,嫉妒感表現出來的是羨慕。

在各種不當的養育方式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疏離。如果父母不太理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感覺到危險,因為父母不講話、不陪伴,又不撫摸,他就無法擺脫“我活不活得下來”這個疑懼。

貪婪不僅表現在吃上,還可能表現在對物質的佔有上。

缺愛的內在小孩的另一個典型表現就是病理性的嫉妒。

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人變得比較溫和,變得比較友好、友善,變得單純而沒有什麼心機,那就是小時候父母給孩子的足夠的愛。

◆ 第三節 陪伴·缺乏陪伴的孤獨感

早年缺乏父母陪伴的經歷會內化在心裡,在成年後處理現實關係中,他會認為沒有一段關係是值得信任的。他會認為,“我現在得到的親密關係遲早都會被分離,所以我先主動把它分離掉”。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可能是因為在嬰兒期,哭一晚上也沒有得到媽媽的迴應,被關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形成了自卑的內在小孩。

這種求誇獎的內在小孩是怎麼來的呢?根源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很少給予他誇獎,甚至經常訓斥和貶低這個孩子。

◆ 第五節 玩耍·缺乏玩耍的緊張感

不會開玩笑的人就很難知道玩笑式的互動的言外之意。

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創造力,都喜歡玩,都喜歡跟父母玩。所以一個不被允許玩耍的孩子,他內心的心理空間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玩耍可以擴大一個人的心理空間。心理空間大,意味著你有更多的妥協的能力、抗頓挫的能力和反思的能力,這當然很重要。

如果你不允許孩子玩,其實你會讓孩子喪失非常多的心理空間。

能夠玩耍的孩子的內在小孩應該是很有趣的人。

◆ 第六節 道歉·缺乏道歉的委屈感

其實做錯了事情不要緊,誰沒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呢?但是,父母認為自己道歉就喪失了自己的權威,而且他不認為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道歉。

這些孩子以後也會從父母那裡學到這一招,就是死不認錯。道歉意味著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缺點,承認自己做事不夠完美,承認自己會犯錯,承認自己做不到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那樣完美無缺,無所不能。

道歉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公正對待、被尊重,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在所有複雜情感中,委屈是一種特別複雜的情感。委屈常常是因為願望不僅沒有被滿足,而且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理解。道歉意味著你看見了他,你安撫了他,並且你還理解了他。這麼複雜的一個過程,一句道歉就能使委屈透過被看見、被理解、被安撫,得到釋放。一個委屈的內在小孩,一個在委屈的過程中長大的孩子,就可能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症狀,其中一個症狀就是經常胃疼,老是喘不過氣來。

長期感到憋屈、委屈的人還會經常表現出全身的肌肉容易痠痛。委屈的背後其實是有憤怒的。有時孩子氣得發抖,不是因為他要生氣,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委屈沒有被看見,或者看見後沒被理解,或者理解後又沒有被安撫。

委屈導致的一個很重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全身的肌肉疼痛,這叫作攻擊轉向自身。

◆ 第八節 恐懼·動不動就焦慮,該怎麼辦

成年人的表現○焦慮,害怕災難、不好的事情發生○特別關注基本生存需要

我每晚睡前都要再三確認門窗是否鎖好安不安全,床邊永遠藏著一把刀,而且是伸手就能拿到地方。經常在腦中模擬如果發生火災或者別的安全事件時如何快速逃離。 >災難要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就要做好準備,所以他對自己的保護欲特別強,疑心特別重,在家裡準備很多用來防身、逃生的東西,儲備的食物也特別多。

災難要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就要做好準備,所以他對自己的保護欲特別強,疑心特別重,在家裡準備很多用來防身、逃生的東西,儲備的食物也特別多。

一個人如果在幼年被拋棄,就會產生對別人的敏感和不信任、對親密關係的懷疑,這可能會影響他日後的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太親近會讓他特別恐懼和不舒服,所以和這種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期望與他有太親近的關係。總之,被拋棄的內在小孩,內心中常常有一種自己要拋棄別人和自己被別人拋棄的聲音。

空虛空洞的內在小孩本質上缺乏母親的陪伴和愛。

有一句話是“人無癖不可交”。如果一個人什麼癖好都沒有,大致就可以推斷這個人的內在是空洞的。一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人,覺得周圍的事物和人都是可有可無的,對任何事物和人都是不會用深情的,所以“不可交”。從另一個角度講,“無癖”也是缺乏生活情趣的表現。一個人有嗜好、有癖好,那麼他的內心必然是豐富的,這個人就會很有趣,他對自然、對人充滿好奇,他有無窮無盡的故事可以告訴你。

有一個統計,有童年創傷的人,對於壞的東西、對於別人的眼神、話語、話語中貶低的詞特別敏感,而對於稱讚和誇獎通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一個人如果特別執著地鍛鍊身體,往往是因為他內心有一個自卑的孩子,所以他想透過外形的強大、肌肉的健壯,讓自己感覺好像變得更加強大。

學習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你的自我認同在哪個級別,取決於你的眼界、你的見識。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我是怎麼從心理障礙中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