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當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相反或者很難做決定時,我們會感到緊張。為了降低這種情緒的啟用,我們會透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不協調理論進一步認為,我們不當行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們越覺得自己對其負有責任,從而會產生越多的不協調,態度也改變地越多。我們的態度改變是因為我們想要保持認知間的一致性。這就是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認知不協調理論。
該理論假定當兩種想法或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失調”)——因此,當我們決定說或做一些事時,我們會帶有一定感情。費斯廷格的研究表明,為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覺體驗,我們經常會調整自己的想法。不協調理論主要用來解釋行為和態度之間的矛盾關係。
“焦慮合理化”與減少失調的理論——讓你對世界的看法與你的所感所為保持一致。在他們行為的理由不足時,他們更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不協調)並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就是說當你覺得要對自己的話負責時,你會更加相信它們。託辭就變成現實。只有當權威在場時專制管理才是有效的——因為人們不大可能內化被迫的行為。
不協調理論預測:如果我們的行為不能完全用外部報酬或強迫性因素來解釋,我們就會體驗到失調——我們可以透過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來減少不協調。
此外,對選擇權和責任的強調意味著決策會產生失調。當做出重要決策後,我們經常會過高評價自己的選擇而貶低放棄的選擇,以此來減少不協調。對於簡單的決定,這種決定——變成——信念效應會滋長自負。當個體事後考慮自己的選擇有什麼缺陷以及自己放棄的有什麼益處時,重大的決定會產生較大的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