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當的干預讓孩子學不會
Siri過年前咳嗽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帶著痰的那種。到最後咳的我都有一點煩躁。各種各樣去咳大法,鮮竹瀝,白蘿蔔蜂蜜湯,冰糖雪梨都試過了。最後我覺得只有一招那就是教她吐痰。
所以每次她開始咳嗽的時候,我就去拍她的背部,希望她把嗓子眼開啟,讓那個痰吐出來。
這樣持續了一個星期她還是沒學會,痰音依舊,每次到嗓子眼了她又咽下去了。後來有幾天她咳嗽的時候,我馬上,瞬間就把手伸到她的嘴邊,以此鼓勵她試試把痰吐出來。
有一天她在吃早飯又開始咳。我條件反射似的“蹭”一下把手伸到她的嘴邊。我都聽到她的痰已經從喉嚨口滑出來了,但是她依然又吞了下去。我失望之極,手縮了回來。
這個時候,Siri看著我非常認真嚴肅的跟我說“媽媽,下一次我咳嗽的時候,你能不能,能不能不要再把手伸過來了。”
我停了一下問她,“嗯,你可以說說為什麼嗎?”
siri放下手中的勺子:“因為,我其實是在很認真的要學吐痰,但是每次你把手一伸過來,我感覺我的那些痰就被嚇到了,它們就不敢出來了。所以你能別那樣嗎?”
她說的那麼流暢。而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我情不自禁激動的湊過身子在她臉蛋上親了一大口: 沒問題,寶貝! 媽媽覺得你說的非常有道理! 以你咳嗽媽媽一定控制自己的手,一定不伸過去!
三個感嘆號都沒辦法表達我的心情。因為Siri用她孩子的思維和表達 告訴了一個我每天工作中都會遇到,但是到了自己的生活裡卻徹底忘記的一個道理——越干預孩子,可能孩子越背道而馳。
那一瞬間我好像被什麼擊中,大腦裡面飛速的轉動。這難道不像是一個瘋狂盯梢,監督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嗎? 一看到孩子發呆,看到孩子坐的東倒西歪,看到孩子在玩手機,馬上把“手”嗖一下伸過去,“嘿!快認真學習!”到最後把孩子真正想寫作業的那股動力勁都磨沒了。
只不過我是教孩子吐痰這件事情罷了。
Siri點醒了我——你所有不恰當的,過於頻繁的干預,最終也許都會讓結果不如所願,甚至更糟。
為什麼他們學習沒動力?去年接的青少年諮詢個案裡,除了醫院確診的抑鬱症焦慮症的孩子外,十有八九是因為家長覺得“孩子不愛學習,寫作業拖沓,沒有學習動力”而來。
寫作業這件事不分地域不分南北能夠劇烈地引起親子衝突,搞得雞飛狗跳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似乎也沒有換來很多孩子多麼自覺,在學習上寫作業上有飛躍性的進步和突破。
這是因為家長頻繁的,不恰當的,過於焦慮的一些干涉,一次兩次可能有效,但最終會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下降,迫使“寫作業”這件事變成了別人的事情。
為什麼呢?
首先,頻繁干預會讓孩子無法好好放鬆,不敢好好放鬆。放鬆的時候會自責不安,不放鬆又學不下 。兩頭得不著。
寫作業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學生的事。但是當家長過於著急,過於焦慮,看不得孩子寫作業十分鐘走神兩分鐘,無法忍受孩子寫作業時東倒西歪一會兒,並且由著這些短暫的“不符合期待”的寫作業時刻引發很多災難性的聯想時,孩子就會不停被指責批評。
比如,家長會開始用“你總是不認真,你注意力為啥不集中? 你能不能用心一點…”等等這些標籤式的概念去評判孩子。一旦有了這些評判,家長就會無法按住情緒,當下想要去“干預”一下這個孩子,提醒他快好好寫作業。
或者比如孩子學習了一個小時,拿起手機想要放鬆一下,被家長撞到,那麼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一直都在玩手機。那麼這個時候去打斷孩子玩手機或者去阻止去告訴孩子該放下手機,收起來去學習了,這就又是一個干預。
我不是說干預是不好的不對的。但是這樣過於頻繁的干預和提醒底下,其實大多數藏著的是家長的一個焦慮以及災難化的一些想法,是對孩子的高期望以及對孩子花在學習時間上的一個過度要求。
而當孩子被頻繁干預,打斷,指責,批評,他們學再長的時間,質量也未必好到哪裡去。因為我們一直在講,只有孩子休息好了,感覺好了,才能學得好。
當干預過於頻繁,每次孩子一放鬆,或者孩子一走神,就會有斥責,提醒,嚴厲的批評劈頭蓋臉而來,所有的放鬆和玩樂都是浪費時間,你得“好好學習”。
所以他們哪怕放鬆時也會有隱隱不安,怕被說,被指責。一放鬆又擔憂愧疚,不放鬆大腦又確實好累學不下去。到最後就是兩頭都沒落著。
其次,從腦神經科學來講,過度頻繁的干預,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懼怕”學習,甚至厭學。
當家長每次去幹預這個孩子他的學習和作業,我猜現在的家長十次干擾裡面可能有七八次是帶著負面的情緒或者是帶著生氣焦躁的。而這些情緒又會啟用孩子大腦裡監測和檢測環境是否安全的警衛官——杏仁核。
詞卡: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腦裡最”古老“的部分,能夠幫助我們及時地發現威脅的存在,也是大腦裡面的一個情感預警系統。杏仁核的反應是本能的反應。
每當你干預一次孩子的學習,帶著責怪,擔心,批評,否定,孩子的杏仁核就會被啟用一次,就會感覺環境不安全。杏仁核被頻繁啟動,他的整個系統就很難以專注平穩地進行工作。
舉個例子。你在單位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最近成績退步嚴重,或者你今天出門前發現伴侶的手機裡出現了某個神秘異性的曖昧簡訊,今天你開會時能夠全神貫注不走神嗎?你的工作能夠像平時一樣安穩安然地進行嗎?
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因為你的杏仁核被啟用,你感覺到不安,你被幹擾了。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家長這些帶著負面情緒的不淡定的干涉干預,其實就是讓孩子整個人感覺到非常不安全,從而他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非常平穩的去學習。而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學習效率可能會大打折扣。
那家長就只能不干預了?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不是不干預。要適度干預,但過猶不及。
首先,要學會把這種干預在最早期就變成一種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內在動機的培養,也就是要從小學階段就開始。
小學尤其低年級不要過多去看重成績。用犧牲遊戲休息來堆砌學習時間的方法絕對是買櫝還珠,這在諮詢裡我見的太多。
一定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方說寫作業之前要先把所有要用的東西準備好,寫作業之後要把書桌整理好,自己的書包,明天要帶的書本課本自己收拾打包。
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從小培養孩子一種自主意識,也大大節約因為找文具或者因為書桌邋遢而浪費的時間。
其次,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的質要大於重視學習的量。也就是說讓孩子打持久戰,疲勞戰其實是弊大於利的。
在對孩子的學習時間以及休閒時間分配上,我提倡的更多是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規定一定量的休閒娛樂放鬆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全權交給孩子去安排管理,不去幹涉,打擾或剝奪。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以威脅交易的方式告訴孩子“你要是不認真寫作業,你就不要出去玩了”“你今天的作業卷子沒寫完,你這個星期都不要玩手機了”。
這樣也許對低年級的孩子是有效的,但是等到他進入青春期,等到自主意識以及叛逆意識越來越重,這些威脅反倒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抑鬱或者是更加糟糕的學習狀態裡。
很多孩子拿不到手機也玩不了,他們其實也不會想要學習。很多青少年告訴我“他們不是想讓我學嗎?不是沒收我手機嗎?反正我學了他們也給的不痛不快,甚至剋扣不給,那我也不學了,不讓我開心,也不讓你們得逞”——看,學習變成父母的事了,不學習變成對抗父母的手段了。
而很多時候孩子自己就算想學,他看到家長比他還使勁比他還著急,他就懶得學了。因為他一學不就又變成“聽了家長的話”在學? 對於一些自主意識在發展的青少年來說,聽父母的話去做某些事情,可是他們最忌諱的。
而這種對抗會讓家長突然間覺得,我沒招了。因為你早就讓孩子摸得透透的,他不學他自己沒事,你可要被氣的四腳朝天。
所以這些威脅交換也屬於不恰當的干預。
總之,當我們不恰當,不科學,過於頻繁的帶著很多的焦慮,以及過高的這種期待壓力去幹預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收不到正向的效果。
就好像siri說的,“你把我那些要吐出來的痰又嚇回去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