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米希爾強調,人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能主動投入到認知建構的過程中。他強調務必把行為理解為個體與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一種因變數) 請看這個例子:
小王具有一種獨特的人格,其表現是,在與陌生人的第一次接觸中,他通常顯得非常友好。但是,隨著交往的進一步深入,他開始漸漸表現出粗魯和不友好的行為。而小張則恰恰相反,他的獨特性在於:他在自己不熟悉的人面前總表現出害羞和寡言,但是,當他和別人熟悉起來後,就變得非常合群和健談。
結論如果我們分別將小王和小張的友好指數作一個平均, 會發現他們在這個特質上具有等量的值,但很顯然,這種方法未能抓住他們兩人在行為上的重要差異。根據米希爾的觀點,人們如何對特定的環境刺激進行反應,取決於一些變數。試著去想象一個不同的情規在這情境下, 你將做出不同的特徵行為, 因為你在相應變數上是不同的。你也許想知道對一個特定個體而言,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它了這些變數的本質。
米希爾認為,它來自於人們的觀察學習經驗,以及他們同其他有生命個體的無生命物理環境之間的互動。我們透過一個例項來說明米希爾理論中提到的變數如何解釋人們在同一情境下的具體行為差異。
如何共同預測10歲兒童的攻擊行為這項研究考察了59個參加夏令營的男孩。研究者透過讓每個男孩接受言語能力測驗來測量他們的能力,透過讓每個男孩完成一項測量其延遲滿足能力的任務來測量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這些男孩被帶進一間放有他們特別喜歡的食物的房間,食物分為一大、一小兩塊(例如,某種糖果)。為了得到較大的糖果,他們必須等待25分鐘,期間不能按鈴讓研究者回來。如果他們按了鈴,就只能得到一小塊糖果。
在這25分鐘裡,男孩們必須控制自己的行為。尤其是,為了讓時間快點過去,他們必須能夠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糖果和按鈴上移開。因此,研究者將男孩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作為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測量。最後,為了測量攻擊性,研究者從夏令營輔導員那裡獲得了多方面的資訊,評估了他們在團體活動中的言語攻擊和身體攻擊行為。
結果顯示,言語和自我管理能力對預測男孩們的攻擊水平而言很重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與言語能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都強的同伴相比,言語能力強且注意力控制較差的男孩表現出了更強的攻擊性。
你可能會預期,聰明的男孩擁有應對社會環境的知識,而不必訴諸武力。這項研究表明僅有知識是不夠的,孩子們還需要有做出其他行為的能力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