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評價一個人,你會如何描述呢?身處社會之中,我們不僅要自我評價,以獲得明確的自我概念,而且還要評價他人,以作為社會比較的物件。
小時候,我們評價他人通常是“好”或者“壞”,正如很多小孩子在看動畫片時總喜歡問媽媽:“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種評價通常與其思維發展水平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辯證邏輯思維逐步發展成熟,開始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去評價一個人。在與同伴交往中,擇友標準也逐漸偏向於志同道合以及內部品質,交友更加謹慎和穩定。
總之,無論是評價自己還是評價他人,我們都經歷了由外到內這樣一個過程,其中“內”指的便是個人的內部品質。
如果此時要求你對父母作出評價,那麼你可能會認為他們暴躁或是溫和、少言寡語或是開朗健談、懶散或是勤奮……
不管你如何評價,你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人格”的範疇,而下面我將圍繞著“人格(personality)”一詞展開論述,帶領大家更多地瞭解自己和他人。
人格與氣質、性格的區別什麼是人格?或許很多人認為人格就是性格,網上很多文章將人格、性格與氣質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氣質是先天的,性格是後天的,而人格就是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的產物,它涉及情緒、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多個方面。想要準確地瞭解人格,我們必須先認識一下氣質和性格。
我們常說某位女性“氣質很好”,一些企業招聘時也明確要求“形象氣質佳”,這裡的“氣質”更多是指人的整體形象,或者說給人的整體印象。
如果印象不錯,那麼氣質就好,所以這種氣質偏向主觀,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可能氣質不同,這取決於人的審美觀。
但心理學中的“氣質”則有所不同,指的是個體生來就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而所謂的動力特徵(Dynamic characteristics),可以理解為幾種“維度”。
心理學上的氣質首先是心理過程的強度。以情緒體驗為例,有些人多愁善感,一丁點兒刺激就能引發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有的人平穩冷靜,再大的刺激都難以造成他們的情緒波動。
其次是心理過程的速度以及穩定性。例如,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足球五大聯賽以及籃球NBA裡面的球星,他們之所以能夠為大家奉獻許多的精彩瞬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能力異於常人。
這種能力依賴於他們的先天稟賦,僅靠後天努力是行不通的。有些球員能夠在短短几秒內同時知覺大範圍內,人與人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各區域的人數,這就是知覺速度的體現。
那些努力而不能實現夢想的球星敗就敗在天賦上,特別是如今資料分析時代下他們的努力就更加不值一提。
此外,思維的靈活程度也是氣質的表現之一,有些人能夠迅速轉換思維,一條路行不通,他們就換一條路,這樣的人能夠在很多時候與人和睦相處,並且提高工作效率。
雖然搞科研要求研究者鍥而不捨,但靈活的思維並不代表“不穩定”和“容易放棄”,恰恰相反,死板和固步自封才是科研的“墓地”。
很多時候,“功能固著(如果對某一事物的某一功能非常熟悉,就不容易發現它的其它用途)”和“定勢思維(先天的思維趨勢對後繼同類活動產生的決定性作用)”禁錮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不容易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功能固著定勢思維提到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就涉及到“注意”這一概念。你可能無法想象,注意時間的長短也是氣質表現之一,換言之,你的注意容不容易集中,集中時間多長,取決於你的遺傳基因。
有些人生來就能保持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容易被分散,這為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人卻是生來就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集中注意力向來是比較困難的,這也與他們的基因有關。
最後是心理活動的指向性,即指向外部或內部。有些人傾向於感知外界事物,並從中獲得情緒體驗以及各種其它資訊,有些人則喜歡沉浸在個人的內心世界中,希望透過回憶、反思來增加內心的各種體驗。
這兩種人是截然相反的,並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常說的內向或外向通常是指一個人不善言辭或者開朗健談,而並非氣質。氣質有著很強的穩定性,不容易改變,但有可能被性格掩蓋。
總之,只有當一個人習慣性地從個人內部或是外部環境中獲取資訊時,我們才能判斷其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究竟是內還是外。
以上就是心理學中的“氣質”,它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氣質”有很大不同,內容也更加廣泛,並且體現在方方面面。
氣質是生來就有的,當嬰兒呱呱墜地時,他就有了獨特的氣質。例如有些嬰兒愛哭愛鬧,他們等不及任何刺激就開始哭喊,而有些嬰兒則比較遲緩,生下來就顯得比其他嬰兒更安靜,很少哭。
值得一提的是,氣質並無好壞之分,它是一個人遺傳基因的先天表現。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質也是可以改變的,後天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氣質,使之更能符合社會的要求。
心理學上的性格具體指什麼?
性格與氣質不同,前者是後天形成。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其“性格好”或者“性格頑劣”等等,這是因為性格是在社會中後天形成的,因此它有好壞之分。
心理學上對於性格的定義,是指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例如“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這就是一種性格,它不僅是一種處事方式,更是一種對人對事的態度。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與其背道而馳,他們對待自己非常寬容,對待別人卻非常偏執,這樣的性格不利於人際交往,也會阻礙自己的發展。
又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出為國為民、心懷社稷的政治抱負,這也是一種態度。
可見,性格與態度關係密切,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一種態度穩定的時候,它才能成為性格的一部分。
例如,張三今天助人為樂,明天卻對需要幫助的人冷眼相待,這種時候我們就不能說張三具有助人為樂的性格特徵,而可能僅僅是因為他當天心情不錯。
性格是穩定的,這要求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時不要武斷。“日久見人心”,只有一個人表現出某種穩定態度,並且不以時間和地點為轉移,我們才能說這個人具有某種性格。
前文提到過,性格有好壞之分,我們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家庭、學校以及重要他人所決定。如果父母性格好,那麼孩子性格也不會差,相反,那些經常打罵、遷怒孩子的父母也會讓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就一定要記住塑造自己的榜樣形象,無論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孩子都有可能對你的言行進行模仿,無論好壞,這一點已經得到班杜拉的證實。
學校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例如班風、校風、老師和同學對待孩子的態度等等,所以學校建設不要只重視升學率,成熟性格的培養才是重中之重。
正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言,很長時間以來,底層人士往往最講義氣,書讀得越多,就越是貪名逐利,背信棄義。因此,只有將文化和性格並舉,才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此外,你的朋友性格如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性格,所以擇友需謹慎,多跟那些積極、上進的人在一起,你也會逐漸變得和他們一樣。
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持續性、一致性的特點
氣質與性格共同組成了個體的人格,但人格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是為了研究才拆分其結構,我們必須意識到,人格並不是七零八落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格的整體性,我們可以將人格比喻成一臺電腦。眾所周知,電腦分為很多個部件,雖然有的很重要,有的重要性次之,但缺少了任何部件,電腦的效能或者使用體驗都會受到影響。
當一臺電腦工作時,顯示卡、散熱器、電源、硬碟等都同時在工作,少了誰都不行,人格也是如此。
其次,人格還具有穩定性,並且與氣質和性格一樣,人格也具有跨時間的持續性、以及情境的一致性。在時間方面,你可以認為多年來你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你無法否認今天的你總是基於昨天的你。
此外,今天的你雖然有所變化,但你還是你,你不會變成其他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依然會發生變化,但未來的你也不可能脫離現在的你。
正如“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所言,無論如何變化,你的人格都具有跨時間的持續性,質變必然由量變引起,沒有誰會憑空發生質變。
在情境方面,人格總是一致的,假如你今天心情不好,和另一半吵了架,但你大部分時間是一個溫文爾雅、善解人意的人,那麼就不能說你是一個不通情理的人。這與性格的穩定性是同樣的意思,只有那些經常表現出來的特徵才屬於人格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知道,“人格”是一個含義很廣的術語,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幾乎所有都離不開人格的範疇。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瞭解人格是什麼,有助於我們重視高尚人格的培養,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先天的氣質,但我們可以塑造後天的性格。
例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拒絕安於現狀,拋棄阻礙自己發展的因素,培養積極向上的性格;多讀書、多思考,拒絕沉迷及時反饋下的“新媒體海洛因”,做一個有深度、優雅的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性格暴躁,亦或是抑鬱消沉,你也可以試著多與人結交,多改變環境,在不斷“試誤”中磨練自己的心性,最終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