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語錄: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經歷過多少個十年與過去,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能創造多少個嶄新的十年與未來。
本文將揭開遺傳學所揭露的,我們到底能做什麼的真相。
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人們透過大量的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以及沒有任何基因、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被領養者之間的各種案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證據。
很多國家,包括英國在二戰之後還經歷了更大範圍內的、持續50年的,對很多數量的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基因研究。
01.遺傳學的真相這些殘酷的真相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果排除遺傳的影響,那麼環境影響因素就只剩下兩個:家庭和家庭外,家庭外主要是指的學校等。
研究結果發現:至今為止,不僅是心理健康,也包括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其他的心理特徵,從性格到心智的能力,人們還沒有發現不存在遺傳因素的心理特徵。
如果把所有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心理特徵都排除在外,只談純粹的環境因素,那麼大家最喜歡談的原生家庭,或者是學校等這些我們都認為比較重要的環境因素,對我們人類的影響比例佔多大?——5%。
看到這個資料,是不是覺得很可怕?是不是感到很無助,很無奈,感到做了那麼多其實沒啥用?
當然,5%指的是把所有與遺傳有關的因素全都拋開之後還剩下的5%。
有一些影響因素,它既有遺傳的作用,環境對它也會起到加分或減分的作用,這樣加起來之後,比例當然會大於5%。
具體是多少?我們會和大家一點點地來探究。讓大家徹底搞清楚,一直以來從網路自媒體上學到的各種網文,那些心理網紅傳播的“原生家庭”的結論,到底科不科學,靠不靠譜。
事實上,一個孩子無論是在家庭中受到的影響還是在家庭以外的學校中受到的影響,都有一個遺傳的傾向性。家庭因素或者學校教育只是對這種遺傳傾向性進行選擇或修改。
更可怕的是,家庭對人的影響因素的作用還不持久。這些影響因素可能在一個人一生的某一些時刻會起到作用,會導致我們的人生軌跡在一條直線方向上出現一些起伏,但是最終仍然會回到自己與遺傳有關的軌跡上。
也就是說,遺傳對人的影響是穩定持久的,而非遺傳對人的影響是不穩定、不持久的。
以心理疾病為例,從遺傳角度來預測,我們根本不必等到病人出現症狀,再去研究他的大腦掃描或引用他曾經經歷過哪些心理創傷來對他進行診斷。
如果使用DNA的預測因子,來預測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在他一生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心理疾病,那麼將有助於我們提前預測這個人會得什麼疾病,並且在這些問題產生難以修復的損害之前就可以進行一些預防。
02.案例一我曾經的一個來訪者,他在初中的時候來做過心理諮詢,當時醫院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
我對他的諮詢起到一個輔助性療法的作用,因為這麼小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一般來說都是遺傳作用,不大可能是家庭環境的影響。
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鉅富,他的家庭環境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也有可能父母忙於做生意,或因父母的性格問題對孩子照顧不周,但這些影響因素想把一個孩子變成精神分裂症那是很難的,幾乎不可能。
所以對這個孩子,我使用的只是一些保守療法,增強他的心理素質,教會他使用一些藝術的方法來緩解和宣洩自己的情緒。
基因對人的穩定影響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稱為內源式的心理疾病,就像抑鬱症一樣。
有的抑鬱症是內源式的,有的抑鬱症是外源式的。
因為一些外界的壓力、外界生活中的受挫,導致他的情緒低落、社會退縮、社會迴避,產生抑鬱。
內源式的抑鬱,不管生活中有沒有誘發因素,他都會穩定地讓自己處於一種低落的情緒中。
我當時對這個孩子的判斷,認為他應該是個內源式的,外界環境對他的症狀只是加法或減法,影響並不太大。
當時他的父母知道這個孩子有精神病之後,決定再生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產生後看起來都很好,沒什麼問題。
這個案例我做了一段時間,教會他一些緩解自己情緒的方法後,沒有再繼續做下去。因為我們不可能從根本上去療愈他。
過了若干年,我再一次聽到了這個富翁的事情,是有人告訴我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一直都很健康,到了初中後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就不能再去假設他的父母用某一種摧殘的方式、虐待的方式、或者什麼重大的心理危機的方式,讓這兩個孩子都得了精神分裂症,這種可能性幾乎是0。
更可能的因素,是遺傳穩定地在兩個孩子身上都起了作用。
小明語錄: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理由與藉口,這個世界上最值得珍貴的就是,理由與藉口轟炸下的自我堅持。
03.遺傳中的易感因子我上學時,導師說過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得了這種重型的精神疾病,那麼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況。
如果他的家庭成員中有人也是在年齡較小時,比如20歲之前就有過重型的一些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那麼這個孩子一般也會在這個年齡階段產生類似的疾病,連發病的年齡都很類似的。
我們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在遺傳基因上是有50%的相似性的,但是也意味著我們與他們也有50%的不同。
這就可能導致有一些人,你的父母可能有心理疾病,你可能有50%機率不會得。但是你會存在一些易感的因子。
也許你並不會如你父母,如你的某個直系親屬一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但你在人際關係或處理壓力上,卻可能比別人顯得更脆弱,你的心理素質水平可能會更低。
04.案例二我的另外一個案例,是一位父親帶他讀高三的孩子來做心理諮詢。
他的孩子心理素質很差,承受壓力能力很差,有點壓力就感到承受不了。
首先我需要排除一下他們家裡的遺傳因子。
我問他,家裡有沒有直系親屬也在和這個孩子接近的年齡中,有過一些重性的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
孩子的父親告訴我,他的親妹妹,孩子的姑姑,也是在類似的年齡,因為某一種事情而自殺。
我們現在很難推斷,孩子的問題是心理疾病導致的,還是某一個事情引發的。
但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質可能是有些易感的遺傳因子存在。
05.瞭解遺傳學,做靠譜的心理諮詢現在,我們開始深入地剝開心理疾病血淋淋的現實。更好地瞭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在心理諮詢中、在兒童教育中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可以提前做些什麼。
我們要按照遺傳的方向,按照遺傳的易感因子來實現心理學對孩子的幫助,只有這樣才是靠譜的。
如果我們輕易地把一個人的問題歸結為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謂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那麼從一開始我們的歸因就是錯誤的。
如果一開始歸因就是錯誤的,這樣的心理諮詢怎麼可能對來訪者有真正的幫助?別說幫助了,弄不好就會導致二次創傷!
小明語錄:
亞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有些天生的奴隸變成了主人,有些天生的主人變成了奴隸。心理上屈從於客觀現狀且心安理得的人,在被封裝的罐頭裡過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