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罹患癌症

就像人生被按下暫停鍵

原本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

都需要停下來

給治病讓路,好好活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標

而此時

患者往往會產生一系列心理上的應激反應

需要家人、醫護人員等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援

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人到中年確診癌症

他出現嚴重負面情緒

45 歲的王先生在一家企業擔任主管,父母健在,家庭和睦,兒女雙全,事業處於“黃金時期”,對未來有很多規劃和嚮往。

拿到肺癌診斷書後,他一言不發,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雖然在家人的鼓勵和勸說下,王先生接受了治療,治療過程也很順利,但悲觀、緊張、擔心等情緒一直沒有消除,擔心拖累家人,擔心如果自己不在了家人該怎麼辦。在接受心理治療後,他的情緒才明顯好轉。

的確,癌症本身帶來的身體不適如體質變差、營養不良、惡病質,以及手術、放療和化療等抗癌治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確診癌症之後,很多患者都會在心中不斷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得癌?

是生活習慣不好嗎?

命運為何如此不公,

為什麼我這麼年輕就得病?

為什麼我的疾病沒有早點被發現?

誰能幫助我?

我能治好嗎?

我還有未來嗎?

治療過程中,患者會擔心治療效果、治療副作用和治療對形象的影響。當疾病緩解,有些患者仍生活在疾病的陰影下,擔心疾病復發或出現轉移。

除此之外,患者的家庭角色、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亦會受影響。患者會考慮:

生病了,工作會不會受影響?

我生病會影響孩子嗎?

收入減少,到哪裡籌集治療費用?

以後怎麼生活?

家人會拋棄我嗎?

大家還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出於以上原因,癌症患者常常會出現多種負面情緒,如緊張、擔心、害怕、後悔、心煩、悲傷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對一個個體而言屬於重大不良創傷事件,可導致心理應激反應。

瞭解心理應激反應五階段

給予適當關懷

疾病相關心理應激反應,也稱為疾病損失反應,是指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產生的一系列複雜的心理適應性反應過程。有學者將這個過程分為 5 個階段 :

震驚與否認期:得知病情後,多數患者會十分震驚,茫然不知所措,進而懷疑醫生的診斷,否認自己患有癌症。

憤慨期:一旦確認自己患病後,則表現為怨天尤人、怨恨, 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對待,甚至對社會或他人產生敵意。

急切求醫期:表現為四處求醫,有的甚至盲目樂觀,認為是早期癌症,可以倖免於死。

抑鬱期:隨著病情逐步惡化而出現抑鬱、失望或絕望, 常出現哭泣、少語、抑鬱、厭世等。

接受期:已知疾病的結局,冷漠面對家人的努力或放棄治療,期待死亡。

當然,確認這組症狀需排除痛苦體驗繼發的情緒,因為癌症本身及其合併症引發的痛苦體驗常與失眠、焦慮和抑鬱情緒相伴隨,而且這組症狀的嚴重程度多與痛苦體驗的程度呈正相關。

患者的心情受身體狀況和處境的影響,常常時好時壞,這是正常的。此時,醫護人員尊重的態度、鼓勵的言語、關切的行動,都可以支援患者,讓他們感到溫暖。

對於家屬來說,“長久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安慰”,家屬要多理解、接受和認可患者的情緒,如果患者有明顯的、長時間的心情低落,更需要陪伴與傾聽;儘量讓家裡氣氛輕鬆些,不刻意安慰、不要總提及病情,同時儘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在患者的面前表現出慌亂和緊張,給患者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幫助患者平靜下來。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8個非理性的人類行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