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如今,陪孩子寫作業已被寶爸寶媽們列為“高危職業”。轉眼寒假到來,您的孩子寫完作業了麼?

本期思塾推薦《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寫作業》,獻給所有為孩子作業焦頭爛額的家長們:不吼不叫,輕鬆養育自覺、獨立、會學習的好孩子。

文、編 | 玉關虎竹

據調查,中國學齡家庭超過91%的家長會輔導孩子寫作業——估計放眼全球,也找不出這般勤懇的。

然而陪作業可不是啥令人身心愉悅的差事,作者王莉開篇便調侃道:“每位輔導孩子做作業的家長,都是在‘人間歷劫’啊!”這不,“恐輔症”都成了新詞條了:

這一頭是“熊娃”無限渙散的注意力和脫韁的想象力;另一頭是寶爸寶媽瀕臨崩潰的耐心和隨時爆發的脾氣。讓娃認真、仔細、達標地完成作業,咋就這麼難?

第一步:冷靜!

過年串親戚如果碰到家裡有娃的,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寶爸寶媽像判官似的立在娃身邊,講題的聲音愈來愈大直至聲嘶力竭,結局是娃梨花帶雨“聲動天地”,留下一紙沒弄明白的習題冊在風中凌亂……

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找到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懵懂的孩子,沒有什麼事情值得讓自己發怒。”

首先,寶爸寶媽得搞明白自己發怒的根源。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傾向於以自己現有的資訊去假設一個標準,又以這個標準去要求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偏離這個標準時便感到疑惑,為什麼他們這麼笨?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如果家長碰巧從小是學霸、不知學渣苦,這種資訊不對稱就更顯著。

所以寶爸寶媽在“火山”噴發之前,不妨先冷靜下,想想自己是否在以一個成年人(甚至是社會精英)的眼光看待孩子

書裡一個案例寫某寶媽輔導孩子數學題,娃一晚上也沒想明白“公頃”這個概念。該寶媽在強調多遍“1公頃=10000平米”後,終於喪失了自己的耐心,“天天給你講,天天帶你練,我的舌頭都出繭子了,你的耳朵就沒有磨出泡嗎?”然後娃開始哭,寶媽繼續指責,一晚上無限迴圈……

確實啊,公頃的概念對於寶媽來說簡直是生活常識,沒有任何難度可言。但那對於一個孩子來說,100恐怕都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了。“公頃”這樣的概念他們很少接觸,也沒有任何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理解。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無法理解一個概念不是因為偷懶或不認真,而是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陌生、很困難。

那麼父母“火山噴發”會有任何效果麼?不會。孩子題目本來就不會做,心理防線又遭受最信任的人狂轟濫炸,委屈、逆反、自我懷疑等心理糾纏在一塊,什麼話也聽不進了

很多寶爸寶媽在陪孩子寫作業時會控制不住脾氣,這看似是人之常情,但其實不符合常理——因為情緒暴風雨後,不會留下漂亮乾淨的作業本。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前,不妨放下自己作為成年人的姿態,多嘗試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理解他們。

就比如“公頃”這個概念,如果孩子對數字不敏感,不妨帶他到戶外走走,東西南北一百米連成一個方形——當然這也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怎麼把作業從課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這需要寶爸寶媽更留心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但效果一定會比對著習題冊撓頭苦思要好得多。

解題思維比結果更重要

“作業寫完了沒有”這樣的靈魂式拷問,簡直比秦始皇車同文、書同軌還要更全國性地一致——但很少有爸媽會問孩子,“今天學到新東西了麼?”

本書認為,很多寶爸寶媽沒有認識到作業到底是什麼——做完一本習題冊不是教育要追求的目標,按時完成作業也不是評價娃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很多家長很困惑,為什麼自己盯著娃完成了每一天的作業、每一道題都正確,孩子學習成績怎麼還是搞不上去呢?

這就得點題了: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寫作業。

完成每一天作業、每一道題正確,這些都只是追求結果“好看”,但教育是場馬拉松,講求的是無數個陪孩子共同探索的過程。

一些寶爸寶媽輔導孩子作業時,會不斷催促“快寫快寫”。如果孩子某道題卡住了,家長會“親自上陣”,給孩子解題,然後灌湯式地給孩子過一遍。一晚上下來,習題冊看上去確實很漂亮,但孩子有沒有全部掌握就真的不好說了……說真的,這樣做作業跟不做有多大區別呢?

還有的寶爸寶媽非常不感冒一些手工作業,為了娃早點上床睡覺,甚至自己親手代勞。很多交上去的手工品嚴整老成,沒有半點稚氣。但是孩子在其中又能學到什麼呢?

所以說到底,做作業是為了“學到什麼”,而不是“完成什麼”。輔導作業經常是一對一甚至是二對一,這是多麼寶貴的互動時間。家長在給孩子答案之前,不妨先思考怎麼讓他們自己得到答案。如果說陪娃寫作業,發言的一直是父母,那麼這種方式一定是有問題的。

蘇格拉底的法子多好啊!不停地問問題,讓一個路人甲也能從不斷的對答中獲得新的體會。這方法同樣適用於輔導孩子作業:鼓勵孩子張口,先瞧瞧他們是哪一步思路出了問題,如果連起點(原理)都沒搞明白,家長最好的做法是關上娃的習題冊,先陪他們把當日所學的內容過一遍。

好言一句三冬暖

語言是最鋒利的刀子,如果您對孩子說過“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蠢貨”之類的話,那真得注意了,儘管這些也許只是一時氣話,但也足夠讓孩子揹負終身。建立一座高樓需要付出千辛萬苦的努力,但是摧毀一座高樓只需瞬間。

“父母與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就更容易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而忽略了他們的優點。看到對方的缺點很容易,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不簡單。父母有責任隨時去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充滿自信,才能在未來擁有健全的人格。”

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看到半杯水,有人會說“怎麼只有半杯”,有人會說“竟然還有半杯”——一念之差,態度截然不同。孩子從一張白紙開始到塗滿整張,犯下一些錯誤在所難免,但一直成長於打擊、諷刺和挖苦中,很難收穫絢爛多彩的人生。

“當孩子不夠優秀的時候,或者離期望有距離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比孩子更強大,不能因為父母的軟弱,讓孩子的自信心倒塌,因為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將再也無法站立起來。”

鼓勵不等於獎勵

前文提到鼓勵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這句話並不適用於督促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有些家長把自己在公司裡的那套經驗用在孩子身上,比如這位寶媽給孩子定的規章:

“你只要在一小時內完成作業,我就獎勵你十元錢。如果作業得了‘良’再獎勵五元,如果作業得了‘優秀’再獎勵十元。如果老師因為作業給我打電話,就一次罰二十元;要是老師因為作業找我,一次罰五十元。”

然而效果怎麼樣呢?娃頭兩天還很興奮,但買了自己想要的玩具後,就再也沒有“拿錢辦事”的動力,作業本比往常甩得更遠了。這時候寶媽再想拿金錢誘惑他,卻也是再不能夠。

之所以很多教育專家都不鼓勵用金錢督促孩子學習,是因為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扭曲,讓他們覺得學習是“身外之事”。久而久之,所謂學習自主性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寶爸寶媽平時多忙,也不建議用“賄賂”替代親身引導。

對於孩子作業的獎勵問題,書中提到三點建議:

第一,作業是孩子必須承擔的任務,沒有什麼商量的必要

第二,鼓勵不等於獎勵。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得的成績,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物質上的獎勵,但這僅僅是對孩子的肯定,目的是激勵他更努力,這種獎勵是有效的。但對於孩子必須要承擔的學習任務,就不可以給予獎勵。

第三,任何鼓勵都不可以用金錢來體現

放下手機

不知道有多少寶爸寶媽是這樣陪娃寫作業的:夜深人靜,月明星稀,你在手機徜徉,娃在案頭神遊——場面安靜祥和,作業亂七八糟。

這便又點了一次題: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寫作業。

如果家長認為陪孩子寫作業只是待在他們身邊“相顧無言”,那麼說真的,和麥田裡的稻草人有什麼區別?

況且即使手機保持靜音,也同樣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

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兒童的注意力遠低於成人,如果身邊在有容易讓他們分心的事物,那作業八成是要泡湯了。對於小孩來說,玩遊戲可不比做習題香麼?

二、滲透不公平的思想。憑啥大人在“刷刷刷”,而自己卻在“寫寫寫”?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的內心是不平的。

三、滲透消極的思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寫作業便是“江東大計”,他擱那兒苦思冥想時,爸媽卻在旁邊玩手機。長此以往,寫作業不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不值得認真對待。

“如果父母需要在孩子安靜做作業的時候做點什麼,最好的事情就是看書、做筆記,或者完成自己的書面工作,讓家如同閱覽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閱覽室工作、學習,是因為閱覽室給人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彼此之間會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學習氛圍。如果父母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看紙質書籍或者做筆記,可以在無形中影響孩子,促進孩子更加踏實、用心地寫作業。”

別把陪娃寫作業當成任務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陪伴孩子成長這件事也一樣。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在陪伴的過程中,誰付出得多,誰收穫得多呢?

所以說,把陪娃寫作業當成一種任務,可惜了。還是那“半杯水”的問題,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能少生點氣,多收穫些風景。如果說孩子是天賜的禮物,那麼陪孩子走一遭便是天賜的機遇。在這段旅途中,父母可以重新認識自己:

“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可以說是父母人生的第二次學習機會。從孩子的啟蒙階段開始,陪伴孩子學習的父母同樣也可以開啟一段新的學習之旅,因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才更加豐富。在陪著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有收穫,父母同樣可以獲得很多。”

“世間所有的愛,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作為父母,要放下糾結,放下一門心思糾正孩子過錯的心態,與他們一起共享快樂時光,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擷英幾枝,與君共賞。書中提供了豐富的正反面案例,為娃作業所“困”的家長不妨自行探索,當做一本手冊來讀也未嘗不可。

“期待您能夠用聰明的方法培養健康、快樂、聰明的寶貝,讓Ta一生都生活在愛中!”

7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情緒是如何被喚醒並觸動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