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喜歡收集包裝盒的自我心理分析

文,王彥輝

心理老師的成長離不開自我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分析就是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回顧和剖析,透過這種剖析查詢言行的蛛絲馬跡,從而使自己更理解自己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

瞭解自己是瞭解他人的基礎,只有對自己更瞭解、更理解,才能更明瞭自己、接納自己。理解自己是理解他人的基礎,一個不能理解自己的人,也很能理解他人。一個不理解來訪者的心理老師,無法理解來訪者,也無法真正幫助到來訪者。

自我分析是一種鍛鍊

這個自我心理分析的過程,就像破案一樣,環環相扣,其本身就心理分析的一種,對促進對來訪者的心理分析也很助益。也可以說是對來訪者進行心理分析的必要準備和練習。就像學針灸的人先拿自己開練一樣,從自己身上獲得實踐的經驗更切身、更真實。

發現問題情結

我收集包裝盒的做法已經很長時間了,只是自己沒太在意。現在,知道我們本市有個古玩城,有些生活雜物也在那裡交易,我就喜歡去逛一逛。

就是這時候發現自己收集包裝盒的習慣更嚴重了,以前是留存自己家裡的包裝盒,現在是看到好看的包裝盒就想去買。

問題也是衝突

關鍵是買了也沒用,開始還想著買下來放點什麼東西。可是真買回家也沒什麼可放的,就是單純欣賞吧,就是喜歡這些東東。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喜歡這些包裝盒呢?這就是我的包裝盒情結。

什麼是情結

說到情結,一般指心理情結,所謂結,就是一個點、一個凝聚,也可以理解為內心深處的一個事件,而且指未完成的事件,它會在內心深處停留下來,或者耿耿於懷,或者念念不忘,促進人在不同時間、地點去回顧它、觸控它,受它的影響而說話和做事。

既然情結如此影響我們,當然有必要搞搞清楚了。就像有些人一看某種電影就流淚而不明原因一樣。為什麼我一見漂亮的包裝盒就喜歡呢。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這醋打哪酸、鹽打哪鹹,也要搞明白吧。

情結的影響可能很大

當然,有些情結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大,就像我喜歡包裝盒這個情結對生活的影響不大一樣,大不了家裡多放幾個包裝盒而已。但有些人受情結的影響就大了,甚至影響談戀愛、找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等,那就更有必要去追溯和探究一番了。

還是說我的包裝盒情結吧。

分析從不同角度開始

首先說這些包裝盒雖然各式各樣,但自己還是偏愛方方正正的,顏色清新、高雅、富貴的。比如一些茶葉盒、酒盒,有綠的,有紅的,還有白色的。看來對顏色不是特別講究,對盒子本身是做什麼的也不重要。

前面也說了,肯定不是為了裝什麼東西,因為買回家也沒用。忽然還想到,不僅是喜歡包裝盒,還喜歡酒瓶,比如“葫蘆酒瓶”、“梅子酒瓶”、“溫酒壺式酒瓶”,昨天我還買回一個黑色的酒瓶,上寫“一壺老酒”。哈哈,這包裝盒的情結還沒探究出來,又多出一個酒瓶情結。不過,這兩個情結是連在一起的,都是包裝,一個是盒子,一個是瓶子。可以一起分析。

以前喜歡鐵盒子

如果從表面上分析不出線索,我從經歷上說吧。一直以來我就喜歡這些盒子,這還要從我小時候說起。當時有一個鐵皮盒子,放糖用的。但是家裡貧困,沒有糖放,就放綠豆。我估計也是喜歡糖才喜歡裝糖的盒子,這就叫愛屋及烏吧。正所謂缺少什麼就會去尋找什麼。

後來我還專門買過一陣子鐵盒裝的各種糖。只要是鐵盒裝的,不管奶糖,還是巧克力,我都買。把鐵盒用來裝家裡的釘子、牙籤、小雜物等等。可是這些東西也沒那麼多,裝完了還裝啥,於是就不買了,這個童年的缺憾感也基本補償了。

小時候紙盒子賣錢

鐵盒子是補償我對糖的缺憾,那紙盒子和酒瓶子又是補償什麼缺憾呢?或者也不一定就是補償缺憾,還可能是別的心理動力的驅使。

當然還有一個線索就是,我小時候家裡對這些包裝盒子都是回收要賣錢的,對好一點的結實的盒子、箱子還捨不得賣,留下來裝點瓶瓶罐罐、書本報紙什麼的。這倒是個重大線索,就是從那時起,對箱子、盒子、瓶子等但凡有點用的,或者可能有點用的,都會留下來,逐漸成了習慣。

奶盒子紙袋的收集

比如包裝奶進入家庭以來,裝奶的盒子外面往往還有一個紙袋,盒子沒什麼用,我都會把紙袋留下許多。留來留去也沒派上大用場,還佔了地方。這也是那時候留下的習慣。

不過是這種最初的動機慢慢被遺忘了,只留下喜歡更精美一點的盒子、瓶子之類的這個現象了。

就是這樣的,透過這種自我剖析,應該基本確定是最初的行為習慣,逐漸發展成了現在喜歡精美盒子、瓶子的習慣。只不過是由原始的實用功能演變得更高階一點,開始向審美過渡了。

發現審美情趣的影響

但這個過渡仍然屬於低階的,因為這些盒子瓶子沒有什麼保留價值,只是自己初始情結的一種延伸。如果繼續延伸就會發展為對各種古玩花瓶的喜歡,這可能就算真上道了。但我本身對古玩的審美並不喜歡,對古玩的保值增值效益也不看重,所以沒有往那上面過渡。

不過,我發現近來這種審美開始往茶葉罐上轉移了。對漂亮的茶葉罐情有獨鍾,這和我慢慢開始喜歡喝茶有關係。看來,這種情結的延伸和發展,也和自己當下的興趣愛好相關,這屬於近親攀援吧,近水樓臺先得月。

結語

從這個自我分析中,我更能感受到一種個人喜好的發展演變史,就是除了受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外,還與個人本身的興趣、偏愛有很大關係。喜歡一個事物,既與外因有關,也與內因有關,而更多的事物不也是這個原因嗎?只是我們沒有刻意去追尋而已,只要順著某種線索,都會有所發現。

作者簡介:

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創立生本能心理學及簡快諮詢疏導技術,著有教學講義《用教育孩子的三駕馬車理論,都能教出好孩子》。

5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自卑與超越》:我們是如何在自卑中活成一座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