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幾年前我就買了,但實在是看不下去,全理論學術性文,太枯燥。

最近聽了樊登讀書會講解版,樊登老師講解的確實更容易理解。

聽完後,我明白了這幾個問題:

1、心理學是對合作中缺陷的理解。

也就是當你的心理出現問題,一定是跟這個社會、跟人之間的合作出了問題。

每個人都是揹負著三大約束而生:

因此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兩性。也就是我們跟社會、跟其他人和伴侶的合作。

一個人只有在這三個方面進行合作,被需要才能活出意義感、價值感。

原來我們覺得活的無意義、沒價值的時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合作。

從小我就是在孤獨中長大,封閉自我,情感冷漠、獨來獨往,從不輕易與人鏈接。

一般人,我都不愛搭理,同學們認為我清高,其實只不過是自卑罷了!

婚後有那麼幾年我以帶娃為由,躲在老公身後,逃避外界,逃避與社會連結,將自己活的越來越沒價值。

婚姻中,我曾只有依賴,不懂合作,可想而知,日子過的毫無質量。

書中說,很多愛情、婚姻問題,都源於我們面對成年生活中的每次危機都會採用過往的經驗,我們的反應始終遵照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人們將以何種態度對待愛情問題,其實在五六歲時就已經成型了。

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能夠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和任務,阿德勒將之稱為“生活方式”。他們已經形成了個人最為根深蒂固,也最恆定的概念。

而孩子對婚姻的早期印象是來自父母的,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合作,當然也沒法好好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我媽是從不合作的人,她一個人負責農活、家務、孩子,分身乏術,沒有人幫,也從不請求幫助。

爸爸早出晚歸上班,他們一人主內,一人主外,勞碌的媽媽和辛苦的爸爸之間,只有抱怨和脾氣,從不曾有過合作。

我媽把幹活當成一切,不幹完,可以一天不吃飯。她將自己活成孤零零的、冰冷的幹活機器,從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和健康,50歲之後一身病,如今依然自卑倔強又擰巴。

原來,我跟她一樣,我們都在自卑中生生將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失去了合作的能力。

可見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確實是真理。而我們大多普通人的一生大概在6歲前就一定註定了。

所以如今成年的我們 ,想要我們的孩子將來擁有怎樣的人生 ,在孩子童年,我們應該給予ta怎樣的養育和教育,真的值得我們思考 。

2、易引發自卑的童年經驗:

第一點第三點很容易理解,沒想到被寵也會引發自卑,“他們認為自己的意願就是金科玉律,當他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其他人不再優先照顧他們的感受時,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這句話觸到我,是的,我有過這種感覺。

我忽然發現我的自卑原因不只是童年被忽視、缺愛缺關注,還因為溺愛,小時候除了精神層面,其他方面父母對我基本是有求必應,儘量滿足我所有需求。

因此,我的成長是極大的矛盾,內心孤獨、匱乏的像個乞丐,外在看起來卻活的像個公主。

3、自卑與優越感

因為長期自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去真正克服困難,而很容易因便捷選擇一些直接“凌駕於困難之上”的途徑,力圖說服甚至強迫自己憑空產生一種優越感。

“有一種自卑是這樣的,自己從小比較優越,然後需要讓別人感覺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覺,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內心的自卑。”

我也有過。

小時候在在父母面前,後來在伴侶面前,我就有過這種高高在上,我要的你就得給,還得捧著給,不給就有怨氣。

一邊自卑,一邊又有虛無的優越感,一邊兒忘下墜,往後躲,一邊兒又渴望被看見被重視,不知不覺活成了矛盾體。

是的,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跟自己鬥爭,當我們某一天不在跟自己鬥爭,而是與自己的內在達成和解時 ,就是我們真正成長和強大的時候。

4、人生最早的畫面

最初的記憶儲存了個人對於自我及環境的最初基本判斷,也是一個人自己的人生傳記的起點。

在這些“最初記憶”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事情: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是被溺愛還是被漠視?他接受到多少關於與他人合作的訓練?他最喜歡與什麼樣的人合作?他遭遇了怎樣的難題,又是如何應對的?

比如有人的最早記憶畫面是從床上摔下來,那他的最初記憶裡就是充滿恐懼和害怕的。

有人的最早畫面是在推搖籃裡的妹妹,那麼這個就是合作的,是參與到照顧養育妹妹的行動中的。

而我透過回憶發現最早的記憶是:弟弟出生那天,3歲的我跟著叔叔走在去爺爺奶奶家的路上,我跟爺爺奶奶其實也沒什麼連結,比較陌生。

這個畫面的解讀:我媽生弟弟,我走開,這幅畫面是沒有合作的。

你不防也試試去尋回憶一下自己人生最早的畫面,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場景 。

5、超越自卑的原則

①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意義而生,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書中說,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也就是,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我的理解是做對別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

②學會合作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兩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並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和體驗讓我們無法做到與人合作,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開始重新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那麼也就是說,雖然我過去不懂得合作,找不到活著的意義,現在我可以重新開始,學著去跟人鏈接,跟其他人合作,讓自己有價值,從而活出生命的意義,就能夠超越自卑,活出自信。

寫在最後:

書中有講到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自卑,適當的自卑 ,可以鞭策我們前進 ,成為更好的自己 。

而過度的自卑 ,卻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我們需要透過有效的方法 ,讓我們的內在達到一種平衡,既不過度自卑 ,也不過度自負 ,就是最好的狀態。

1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想象、幻想有何區別?宇宙級意識會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