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導語:青少年現在的抑鬱症也很普遍 主要來源於這些方面研究顯示父母教育期望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學業成就有直接正向的影響。然而父母教育期望對子女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研究顯示父母教育期望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學業成就有直接正向的影響。然而父母教育期望對子女在其他方面的發展,例如身心健康、親子關係是否也一定具有正向的影響?

從很多新聞報道中,可以瞭解很多青少年,可能面對著長期而且頗大的父母教育期望壓力的問題。若父母不瞭解子女的社會支援、心理資源狀態,由始至終對子女抱持高教育期望,長時間下來是否會讓正在面對升學競爭的子女揹負更大的壓力,進而傷害心理健康。無論在國內或國外,近年來憂鬱症的發生率已經越來越普遍。心理疾病中的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一樣,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WHO指出,100個人中,就有3個人患上憂鬱症,因此全球大約有近兩億的憂鬱症患者。

青少年憂鬱分別有三個不同的取向,即憂鬱情緒、憂鬱症狀、憂鬱疾患。青少年憂鬱症狀把著重在行為症狀和情緒症狀,它與其他症狀,例如身體不適的抱怨(somatic complains),畏縮(withdrawn),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等其他症狀有高度的相關。而這與父母教育期望值有著很大的關係。社會學研究通常會把期望區分成父母教育抱負(educational aspiration)與父母教育期望(educational aspiration)。前者是父母對教育的「慾望」目標,後者則是在考慮子女處境和能力等結構因素後對子女的未來學歷產生較實際的目標。

而面對青少年憂鬱,社會支援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社會支援乃是可信賴的人的存在和可利用性,通常會表現出關心。其中一種社會支援的具體表現可以是依附關係,Bowlby認為兒童早期的依附關係使兒童成為自立的人,兒童也從與他人之間的依附關係學習給予他人支援。Bowlby也指出,早期的依附關係也可降低晚期發生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此外也改善其挫折承受和對於挫折的克服。

社會支援有助於正向的調節和個人成長。研究機構針對16歲的青少年作研究,發現領導才能、責任感與家人互動模式有關係:領導能力和責任感越強的青少年,他們接受較充裕的家人支援。Murphy and Moriarty發現,接受的家人支援越多,子女的復原力越好。

社會支援對憂鬱具有直接的影響。研究物件來自兩家醫院的94位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研究發現,家人支援與同儕支援具有互動作用,此互動項對憂鬱症產生影響。另外,Eric Stice等人對496位青少年女性做研究,發現社會支援可降低患上憂鬱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的家人支援。從這些研究可以知道,不論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或一般青少年,社會支援對於憂鬱有直接的影響。

因此,校方可以為家長舉辦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動,例如:講座會、發月報,協助家長建立有關加強子女的心理資源(自尊)的認知。在家裡,家長才會用”對”的方式培育子女,幫助子女形成較高的自尊,以確保子女在實現父母教育期望的過程中,有良好的身心條件(自尊),以降低憂鬱。

總結:而作為家長,當父母教育期望高時,心理資源對青少年憂鬱症狀的抑制相對較弱。因此,為人家長者,應試著去了解子女的能力,再給予合適的父母教育期望,協助子女在達到教育目標的過程中,也能夠把憂鬱降到最低。

9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跨越階層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