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概念

透過記憶 ,人們可以把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儲存在頭腦中,需要的時候又可以把它們從大腦裡提取出來,這是人的表象。

也就是在記憶分類裡講的形象記憶 。

所以表象就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過程。

不過,在頭腦中所出現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1.表象不同於感覺後像。

後像是作用於人的感覺的刺激停止後,頭腦中所保留的相關事物的映像;它是由刺激直接影響後的後效所引起的,時間短暫,在人的生活實踐中不起重要作用。

而表象則是事物不在面前時,透過間接方式出現的頭腦中的事物映像,時間較長久,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2.表象與感知覺不同,表象是間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體的。

(二)表象的特徵

1.形象性:表象的形象性與知覺的形象性的區別:

(1)不如感知覺那麼鮮明,它是比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僅是客體的大體輪廓和一些主要特徵。

(2)不如感知覺那麼完整,不能反映客體的詳盡特徵,它甚至是殘缺的、片斷的;

(3)不如感知覺那麼穩定,是變換的,流動的;

然而在某些條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現知覺的細節,它的基本特徵是直覺性。

例如,在兒童中可發生一種“遺覺象”(eideticimage)現象。向兒童呈現一張內容複雜的畫片,幾十秒鐘後把畫片移開,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螢幕上,他就會”看見“同樣一張清晰的圖畫。這些兒童根據當時產生的映像可準確地描述圖片中的細節,同時他們也清楚地覺得畫片並不在眼前。

在表象的分類上,反映某一具體客體的形象,稱為個別表象或單一表象,上述遺覺象就屬於個別表象。反映關於一類物件共同的特徵稱為一般表象。一般表象更具上述與知覺相區別的那些特點。

2.概括性:表象的概括性不等於思維的概括:

(1)表象用形象進行概括:一般來說,表象是多次知覺概括的結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卻不限於某個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這是對某一類物件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這種概括常常表徵為物件的輪廓而不是細節。

(2)表象中混雜著本質與非本質屬性,思維揭露的都是本質屬性。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對於複雜的事物和關係,表象是難以囊括的。

例如,上述產生遺覺象的圖片,如果是表呈一個故事的片斷,那麼,關於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人物關係相互作用的來龍去脈,則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呈現,各個關於故事的表象不過是表達故事片斷的例證,要表達故事情節和含義,則要靠語言描述中所運用的概念和命題。

對連環畫的理解是靠語言把一頁頁畫面連貫起來,漫畫的深層含義也是由詞的概括來顯示的。

因此,表象是感知與思維之間的一種過渡反映形式,它是二者之間的中介反映階段。

作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覺,又高於知覺,因為它可以離開具體物件而產生;

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於詞的概括水平,它為詞的思維提供感性材料。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表象的發生處於知覺和思維之間。

二、表象的種類

(一)記憶表象與想像表象

1.記憶表象: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簡單重複2.想像表象:舊錶象經過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創造出來的新形象。

(二)單一表象和複合表象

1.單一表象:指由一種主要的知覺痕跡構成的表象

根據其產生的感知通道不同,又可將單一表象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動覺表象等。

2.複合表象:指由多種知覺痕跡構成的表象。

(三)一般表象和個別表象

1.一般表象(同類事物):反映一類事物共同特性的表象2.個別表象(某一具體事物):反映某一事物都有特性的表象。

(四)遺覺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後,頭腦中繼續保持著異常清晰、鮮明的表象,稱為遺覺像。

它是記憶表象的一種特殊形式,幾乎與感知覺形象一樣鮮明和生動,是介於知覺與幻覺之間的狀態。遺覺象在成人身上很少出現,一般在兒童身上表現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退。

三、表象的作用

(一)表象是人們積累感性經驗的一種形式

(二)表象是介於知覺與思維的中介環節

(三)表象是思維想像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

是人在頭腦裡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想象能起到對機體的調節作用,還能起到預見未來的作用。

1.普通心理學中的解釋:想象是人在頭腦裡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象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絡,都屬於高階的認知過程,它們都產生於問題的情景,由個體的需要所推動,並能預見未來。2.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可理解為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設想。例如:不難想象/想象不出。3.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藉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絡進行新的結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

二、想象的分類

(一)無意的

無意想象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的想象。無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產生的。 例如夢是想象中的無意想象。

(二)有意的

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中,根據觀察內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程度,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創造想象、理想、空想。

(1)再造想象

含義: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意義:使人能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範圍和時空限制,獲得更多的知識;使我們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識,使之變得具體、生動、易於掌握。

形成正確再造想象的基本條件:

一是能正確理解詞與符號、圖樣標誌的意義;

二是有豐富的表象儲備。

(2)創造想象

不根據現成的描述,而在大腦中獨立地產生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與個人生活願望相聯絡並指向未來的想象。

兩個特點:體現了個人的憧憬或寄託,不與當前的行動直接聯絡而指向於未來。具有積極意義:積極的幻想是創造力實現的必要條件,是科學預見的一部分;是激勵人們創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個人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精神支柱。

(3)理想與空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並可能實現的想象。

空想是不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甚至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程序,不可能實現的想象。

三、想象的認知加工

想象活動中的認知加工

1、粘合(或稱比擬)

粘合就是把兩種或以上本無關係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徵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形象。

2、誇張

誇張是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徵,使他們變形,《格列佛遊記》中的大人國和小人國就是經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對客觀事物賦予人的形象和特徵,從而產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來創造新形象。

作家﹑藝術家用以概括現實生活﹑創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就是透過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象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現象來。(《文學理論導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我怎麼會有這麼奇葩的念頭?要不要看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