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或缺的就是人際交往活動,我們每天都會和很多人打交道,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時候我們也不會知道與我們正在交往的人,有著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目的。當交往的物件是一個別有用心的人時,那麼我們就會處在危險境界中,因此我們就有必要知道有必要了解什麼樣的人是不應該去交往的,什麼樣的人有著心理變態的特徵。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人的心理外化為行為具有可觀測性心理學術語中有一個詞叫行為模式,它是指人們有動機,有目標,有特點的日常活動結構、內容以及有規律的行為系列。
它是行為內容方式的定型化,是人生價值觀的“外化”,表現了人們的行動特點和行為邏輯,也就是說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性格,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其實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的。
由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主張個體的行為,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心理過程和心理活動的外化。
其實它們本質上都是指出了人的行為模式是具有規律的,這個規律還可以觀測,並且這種規律可以普遍適用於大部分人,
基於這樣的理論和觀念,那麼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們就可以從這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具有什麼樣的性格,以及具有什麼樣的心理。
二、心理變態的人具有的特有跡象:強控制慾,強佔有欲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有著一定程度的控制慾和佔有慾,這種程度都是比較正常的,但是那些強控制慾,強佔有欲的人通常都會把這種性格發揮到極致。
對於那些強控制慾強佔有欲的人來說,他們往往不能接受現實脫離自己的掌控。就會想盡一切的辦法,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讓事物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就像北大女大學生自殺事件中,兇手牟某就有著超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甚至透過自殘的方法讓受害者感到愧疚,從而對他言聽計從。
強烈的控制慾和佔有慾,這就是典型的心理變態的人的特徵,顯而易見,這個殺人兇手就是一個心理變態的人。
大部分連環殺人案的兇手其實都有著極其的控制慾,因為現實脫離了他們的預料,脫離了他們的掌控,採用極端方式,也只是為了讓現實回到他們眼中認為的正軌上。
在戀愛中,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與這樣的人產生交集,那麼很多時候就會處於一種危險境界的時候。
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情緒比較多變,他們也比較多疑,比較敏感,才會產生極強的控制慾和佔有慾,這種控制慾和佔有慾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性格之中,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
當你與他們發生一些爭執和矛盾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小心一點,他們可能正在計劃用某些方式來讓你強制“接受”他們的價值觀。
三、心理變態的人具有的特有跡象:道德觀念薄弱,過於自我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我分為了三個層面:本我(原始的慾望和天性),自我(超我自我的平衡狀態),超我(道德層面的“我”)。
對於大部分正常人來說,我們都處於一種比較平衡的自我狀態,都會有著一定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讓我們能明辨是非,不會做出害人害己的事。
但是對於那些心理變態的人來說,他們的本我往往是不受超我壓制的,也就是說他們很多時候做出一些行為是不會受到道德觀念的約束。
在他們眼中也不會有正確的是非觀,他們做很多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天性,不會反思自己的性格上有什麼缺陷,自己價值觀有什麼缺陷。
當現實與自己的預期不符時,他們就傾向於用很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本我的過度活躍,讓他們難以擁有正常的道德觀念。
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心理變態的人其實都是本我的奴隸,因為他們壓抑不住自己的衝動和慾望,這種可怕的衝動,讓他們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在很多時候這些人都很自我,並且他們也不會去反思自己的某些行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就是自己的行為準繩,這種人的思維模式往往很極端。
與這種人相處,就要時刻有著防範心,因為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特點的人往往不會有同理心,對於他們來說,別人都是自己的工具,工具利用完以後,要麼“拋棄”,要麼“銷燬”。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