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讓一個孩子向父母或其他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傾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很大的勇氣。帶著同理心和傾聽的意願是尊重孩子勇敢表達的最好方式,才能幫助他們獲得需要的幫助。
有很多父母詢問:如果他們的孩子告訴他們,擔心自己可能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他們該怎麼辦?我們有必要把這件事寫下來,分享一些這個問題上的經驗。
他們甚至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擔心自己可能患有某種特定的精神心理疾病,特別是當他們的年齡足夠大,可以在和你說話之前,先對自己的經歷做一番研究,比如求助“度娘”。
重要的是要記住:如果一個孩子試圖和你談論這個問題,他們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和你說這些。他們可能覺得很脆弱,並且非常清楚你在這一刻的反應。
以下是一些避免說的話,以及一些可能會更有幫助的回答。
不要說:“我們有時候都有這種感覺。”
你可能試圖安慰您的孩子,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到此結束!任何這樣回答的父母都可能是出於好意。
比如有朋友回顧自己的經歷:當年我試著和自己的母親談論我身上發生的事情(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強迫症)時,她說了這些話。
然而,問題是,這樣的反應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蔑視,尤其是孩子。當涉及到心理疾病時,父母不能只是說出:“我們有時候都有這種感覺”,更需要採取行動,來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回答會在孩子表達之前,就打斷他們想要和父母開始的重要談話。
不要說:“你會慢慢長大的。”
這也是常說的讓人安心的話。問題是,對於許多心理疾病來說,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不加以干預,時間的流逝只會使症狀進一步加重。
而且,即使孩子長大後不再有這種感覺(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尤其是當孩子描述的事情,更多地與他們感到悲傷的事件有關時,比如考試或友誼),作為對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的迴應,這顯然是一種無效的回答,孩子會感到當下的無助。
記住,像“等你長大了”或“將來”這樣的短語可能不會給一個受困於當前擔憂的孩子帶來多少安慰,也沒有多大意義。
不要說:“你沒什麼好難過的。”
父母和監護人可能會透過提醒孩子“別人的情況更糟”來幫助他們感覺更好——目的是“關注積極的方面!”
所有苦難都是煎熬,即便是別人可能會更糟糕。如果你頭痛欲裂,如果有人過來告訴你,在這條路的另一個醫院裡有更***痛苦的人,這可能對你沒有幫助!事實上,我們敢打賭這隻會讓你更難過!
聽到“你沒什麼好難過的”可能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負罪感,這種負罪感可能已經在他們掙扎的過程中產生了——很有可能他們已經嘗試過(但沒有成功)用同樣的邏輯來說服自己。
不要說:“這不正常。”
雖然前面說“我們有時候都有這種感覺”可能是一種蔑視,但“這不正常”卻會在另一方面打擊孩子——讓孩子陷入恐慌模式。跟你說話的孩子或青少年可能已經非常擔心了,否則他們一開始就不會跟你說話。
聽到你認為他們是不正常的可能會讓他們更努力地隱藏事情,不再提起這個話題——非常努力地“表現得更正常”。我們的經驗是:這通常意味著一大堆內化的痛苦,代價很高。
不要說:“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件事。”
對於父母或監護人來說,建議他們的孩子不要和別人談論這個話題也很有誘惑力。這可能來自於一種羞恥感,以及擔心如果其他人“發現”他們的孩子有心理疾病,這會對家庭產生怎樣的影響。它也可能來自對孩子錯誤的關注——害怕如果他們說出來,他們會被排斥和欺負。
但是,即使這種擔憂來自一個好的期望,但將心理疾病作為一個禁忌或不能說的話題,通常會讓孩子們感到更難以接受或心碎。
比如那位朋友說起:當年父母建議我對自己的強迫症診斷保密——好幾年了,連我姐姐都不知道,醫生的預約和藥物治療都對其他家庭成員和朋友保密。這是一個讓人緊張的秘密,現在回想起來,我都希望父母和我我當時能做得不一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真的相信父母說這些話,是因為他們想要幫助孩子感覺更好——沒有書籍或者指南教父母如何談論這些東西,想要向我們所愛的人保證一切都好,沒有什麼不對,這是一種本能。
我們不想讓任何父母或監護人說了這些話後感到難過——畢竟,大多數人只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知道該怎麼做。
但是,進行一次富有成效的、支援性的談話是有可能的,而且事先做好準備可以幫助父母在談話開始時感到準備好了。下面的一些建議可能會對有焦慮的孩子或青少年更有幫助:
“聽起來真的很難。”“你能告訴我更多的情況嗎?”“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剛剛談論的事情讓你有什麼感覺?”“我很高興你能跟我談這件事。”“你對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有什麼想法嗎?(你不這樣也沒關係。)”“我在這裡等你。”讓我們為下一步做一個計劃。(這可能需要你們倆都致力於做一些調查研究,去找醫生或者心理專家談談,或者找個時間再聊聊這件事。)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最佳建議是:不要停止對話,請仔細傾聽。明確表示您希望提供支援幫助,並且進行對話溝通是一件好事。
本文責任編輯|蟠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