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11月18日,在百度直播間講講“大齡剩女”,是2014年離開醫院創立樂培心理的過程中,無數個個案見證了“剩女”們這個群體為自己的家庭家族愛的付出。
當我不痛不癢地談論“大齡剩女”,不僅僅看到了社會的問題延伸,也看到了我們有時會對這個群體有一些偏見:覺得這個群體的女性,對自己的要求高,也對未來伴侶的要求極高,所以,一再地挑選導致了目前“被剩下”的這個局面。甚至會有人懷疑,是不是這些“大齡剩女”有脾氣和個性的偏移;事實是,透過專業的諮詢技術,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群體為家庭(和父母的關係狀態、和家族重男輕女、實現男性的擔當)的付出。
個案1,儘管不是剩女,但坦言自己會成為一個“剩女”,父母在其5-6年級的時候離異,當時女孩的心情是害怕和驚恐的,身體感覺是胸口到咽喉部的堵塞感、噁心、想吐,想法是厭惡的;此後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只要有人和她示好,表示自己的好感,想要追求,女孩都會有害怕和胸口的堵塞感,想法是厭惡或者尷尬的。這一種身心的感覺和感受成為女孩在和異性相處過程中的“保護——防禦機制”,只要這種感覺上來,女孩就會遠離想要靠近的親密。女孩事實一直被當時父母的離異時的感覺和感受“捆住”,無法走出。女孩不做生命領域的持續學習和成長,是無法真正走向未來的親密伴侶的。
個案2,是35歲的表姐,一直沒有想要結婚的想法,是家裡的老二,曾經在大學期間有過戀愛,並想要結婚,但因為父母不允許表姐遠嫁,也因此分手。我們要看到表姐為這個家的付出,父母一直以來對老二的想法是男孩/男人的需要,這個家需要一個男孩,慢慢養大,成為一個男人,承擔家庭的責任和重擔。表姐被生下的時候,就是被父母這麼的期許和期待的,表姐也是這樣的擔當和責任,一直努力承擔家庭各種照顧,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家庭男人的生命能量角色,需要為這個家留下來,留在家裡,不可以遠嫁的。這樣的家庭序位,即使遇到合適的男性,也無法嫁出去,因為這個家對錶姐的期待是留在家裡,承擔家庭男人的角色;即使有一天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也會有很多的成長功課,因為一個男人能量的女兒和一個男人結婚,事實是無法很好走向親密的。
個案3,是35歲的表妹,有過短暫的婚史,但匆匆離開,自此就不再考慮結婚,而是考慮如何度過自己的更年期,如何養老。有看到對親密的渴望,但又害怕進入親密。源自對情緒狀態的父親的無法接納,對父親的完美期待,無法接納父親的狀態,一直處在青春期的自己,想要靠近父親,又害怕父親的情緒狀態,沉浸在和父親交往的點點滴滴裡,渴望愛想要靠近父親,害怕父親情緒又遠離父親;因此投射到兩性親密,渴望愛,想要靠近,但對男性的情緒表達是害怕靠近的。
上面三個個案是在張麗芳說兒童心理直播課程連麥過程裡呈現出來的三個個案,所以,每一個“大齡剩女”的外在是:無法靠近未來伴侶,而事實的核心是:為家庭和家族的付出。
當我們為家庭和家族的盲目付出的時候,我們的兩性幸福就會為此付出代價;所以,每一位女性,到達該要結婚的年齡,站在正確的序位上,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就是活出自己,活出幸福和健康。
作者簡介:張麗芳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997-2014年期間浙江大學附屬醫院工作,近14年在心理衛生病房工作;2014年專職專業從事兒童青少年一對一心理諮詢服務,專精於家庭團體心理輔導;透過系統心理學/呼吸訓練成功服務無數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