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退潮(Maree basse aux Petites-Dalles)克勞德·莫奈1884

很多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是“信念”在搞鬼。

比如說心理學上有一種“迴避型人格”,它的基本特徵是一種社交抑制的模式,從早期或成年期開始,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好,對拒絕或批評極度敏感。擁有“迴避型人格”特徵的人,通常內心很自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的態度。

造成這種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被父母過多地批評、被別人欺負了沒有反抗等,從而無形中被強行植入了一些不好的信念,比如:我不夠好、我做什麼事都不行、我一無是處……

這些念頭,你信了,它就會對你產生作用,直接影響你的表現與行為。我一直覺得自己站在“迴避型人格”的對立面,換句話說我是“反迴避型人格”,因為我打小碰到問題就從不逃避,反而是往上衝。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牛高馬大的搗蛋鬼,幾乎全班人都怕他。有一次他言語冒犯到了我,我當時躺在長條凳上,立馬蹦躂起來反唇相譏,他有點愣住了,沒想到會有人敢回擊他,場面氣氛一度緊張起來。當時的我並不傻,看他的個頭,我肯定打不過,於是我先提出約架,但是我說大家都知道你能打,所以我這邊要多挑一個人,放學後操場上見。

為啥放學後呢?因為你現場幹起來很快就會被老師趕來制止的,而且還要被叫去辦公室教育,沒準還得叫家長,顯然我們兩個都想私底下解決。最終的結果是我跟另外一個小夥伴二對一,兩敗俱傷收場,但是我贏得了他的敬畏,從此以後他看見我都是客客氣氣的。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幹架。

當然在這裡提起,並不是慫恿大家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我想說一個人在被欺負時,一定不要逆來順受,不然你只會助長“壞人”的囂張氣焰,你自己還很容易被植入那些亂七八糟的信念,讓你形成“迴避型人格”。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你懂得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去反擊對方。就像我一樣,知道自己幹不過他,也知道他撂不下面子,所以就提出二對一,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我至少保證了自己不吃虧。

我之所以有這種迎頭痛擊的態度,主要是我不想被植入那些“我不行、我很軟弱”的信念,我要讓自己知道,我不會害怕這些東西,豁出去!沒啥了不起的。這種信念一直讓我受用至今,再碰到什麼奇葩事情我也敢於面對。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ABC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讓我們產生諸如焦慮這些負責情緒的困擾。“迴避型人格”的形成,其實就是那些不好的信念,讓我們胡思亂想,覺得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對。

假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你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那麼我們可以不斷地質疑B的合理性,即你對事情的看法和解釋合適嗎?比如你想一下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不好?這些想法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自己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透過不斷地質疑,你會發現“自己不好”的這個看法,根本不成立。當你改變了B,你就會得到不一樣的C,也就是說你不再那麼玻璃心,而是更加自信勇敢。

如果你現在多多少少有一些迴避型人格的特徵,那你在下次被批評、被欺負的時候,不要害怕,敢於反抗,大膽地去質疑那些對你不友好的人,和那些不合理的說法,讓自己潛意識裡面不好的信念浮出水面,然後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負負得正,多嘗試幾次,你很快就能建立起新的信念:你有你的好,我也有我的牛,這不過是自然界的多樣性。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如此而已。

往期推薦

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進化心理學》最直接的十句話,男人喜歡漂亮的,女人喜歡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