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步入離退休生活以後,由於社會角色的改變,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由原來的緊張、有序轉為清閒、鬆散,社交圈驟然縮小,人際關係發生變化。如果老年人對這些變化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那麼退休老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嗎?如果有的話該如何應對呢?

一、退休老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嗎?

退休後,老人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肯定會有一些失落。他們一下子沒有了價值感,這正是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老年人在退休後失去價值感的現象其實很普遍,多數老年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這種感受。但相對來說,退休前職位較高,較能幹的老人可能失落感會更強一些。這些老年人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於是對衰老、疾病、死亡出現了恐懼。這使得老年人很容易得各種心理問題。

二、退休老人心理問題有哪些?

孤獨感:中老年人由於退休在家,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被打破,生活中出現了很多空白點,難免會感到空虛孤單,甚至是被冷落、被拋棄的感覺。

抑鬱壓抑感:經濟及社會地位發生變化,使家庭條件較差的人生活負擔加重,思想壓力較大,表現為不愉快、傷感、情緒低落等壓抑情緒。

恐懼感:機體效能趨於老化的人,易表現出一些身體症狀。特別是知道故人已逝,聯想到自己就會特別的恐懼和害怕。

失落自卑感:具體表現為煩躁、焦慮、自卑等情緒。這種情況多出現於退休前有一定職務的中老年人,退休後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不像以前一樣呼風喚雨,會覺得低人一等,失去了人生的價值,失落、自卑感油然而生。

情緒急躁:由於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孤獨、自卑感的增長,深感自己地位變低,不再被重視。同時由於機體老化,自我剋制能力下降,忍耐力差,又不服輸。遇事往往急躁,愛動肝火。

多疑:退休老年人生理狀態的變化使認知能力下降,喜歡回憶過去,猜測他人動機,表現為敏感多疑,對人不信任的心態。

三、老年人退休後的心理需求:

老有所敬:老年人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為家庭、為子女、為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有享受後輩和社會尊敬和關愛的需求。

老有所養:時間不經意間偷走了老年人的年華,偷走了老年人的體力和精力,加重了老年人對晚景的顧慮。特別是退休後沒有退休金,或是沒有保障的老年人,他們都希望子女能夠盡孝心行贍養之責,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老有所學:許多老年人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退休後,他們積極去學電腦,學英語,繼續充電,使自己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從知識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老有所樂:孤獨和寂寞是大多數老人退休後的心境。也是老年人最害怕面對的,因此他們就有消除孤獨,追求快樂的需求。比如重新拿起自己的畫筆,用心去描繪已經走過的路,正在走的路和將要走的路,從中體會到創作的快樂。背上行囊,去美麗的西湖,去神祕的麗江,去布達拉宮,在祖國的青山綠水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老有所愛:追求愛情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權利,應該得到社會和家人的諒解和支援。特別是喪偶或是獨身老人在踏入自己人生第二春的時候,給自己的晚年找個貼心的老伴,是晚年幸福的需要,是晚年健康的需要,更是心理的需要。老年人不要為世俗所羈絆,應大膽地追求自己的黃昏戀,讓自己的黃昏再次綻放光彩。

老有所為:很多的老人在退休後依舊精力旺盛。有著發揮餘熱,奉獻社會的強烈願望。在社群裡,在街道旁,我們都可以看到老年人矯健的身姿。他們能從所選擇的第二職業中發現自身價值,從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以滿足自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為祖國的下一代的強壯奉獻最後一份力量的願望和心理需求。

老有所歸: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人都有歸屬的需要。這是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證實的。老年人退休後,由社會角色轉為家庭角色,這種落差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老年人的失落感。因此他們內心深處的歸屬感會很強烈。他們希望迴歸到一個充滿理解和愛的家,使他們失落無助的心得到安慰、體恤和支援。另外老年人落葉歸根的心理也很強烈,很多年輕時在他鄉奮鬥的老人,退休後都想回歸故里,安享晚年。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打破自閉症孩子的社交障礙,媽媽帶來三大法寶|大米和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