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去年一個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位媽媽拉著10歲的女兒走向海里,欲投海輕生。

民警趕到後將母女拉上岸,得知是女孩在家上網課期間態度敷衍,媽媽多次被女孩氣到;

這次直接拉到海邊,想以生死嚇唬她,讓她好好學習。

看完後,不禁替孩子捏一把冷汗。

當我們不解現在的孩子心理為何這麼脆弱時,是否忽略了部分父母極端的教育方式?

哲學家終其一生都研究不明白的生死問題,讓10歲的孩子做抉擇,她又能知道什麼呢?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對孩子的學習起不到幫助,甚至還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嚇唬式教育是一種傷害

“你再不睡,會被警察叔叔抓去坐牢!”“你不好好學習,將來的生活就跟路邊乞討的阿婆一樣!”......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大部分父母都這麼嚇唬過孩子。

但這些在我們看來具有“威懾性”的話語,卻無形中在給孩行恐嚇壓制,甚至適得其反。

警察原本是一個正面形象,在父母不斷的嚇唬中,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在真正遇到事情時,會失去好的救助機會。

有些父母會告訴孩子,出去玩會讓壞人抱走,讓孩子心裡對社會產生一些恐懼。

孩子的認知,也會因此改變,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好像誰也不值得信任。

如果孩子內化了這種教育方式,還可能會以此反擊父母。

他們知道父母越在意什麼,就越以此威脅,甚至不犧生命。

就像上海17歲男孩被母親批評後跳橋一事件,我們可以說母親完全沒有責任嗎?

顯然不行。

因為他們的對話就是引起跳橋的導火線,而孩子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話:有些父母不殺人,但會誅心。

嚇唬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父母為什麼會進行嚇唬式管教

青年政治學院教師兼心理顧問的王琳老師說:

父母習慣用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文化心理學中的“親子一體化”現象所影響。

父母和孩子是連成一體的,父母認為自己想什麼,孩子就需要按照其想法來做。

但很多父母卻忽略了一些實際的“中間過程”:

第一,在讓孩子聽話前,要先讓孩子已經瞭解你的需求和想法。

第二,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沒有清楚的告訴孩子。

例如,到點睡覺,家長往往不會將自己的需求說出來,而是告訴孩子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抓你了,這種表述其實是不應該的。

第三,當家長髮現孩子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時候,要想一想自己是否能接受這種不一樣,而孩子不聽話所產生的後果是不是也能接受。

雖然我們與孩子有著親密的關係,可想法並不會因此傳達;

我們需要做的,是清晰的溝通和表達,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訴求。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和孩子成為朋友,需要去尊重和聆聽他們。

因此,教育孩子時,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管教孩子要用更科學的方法

教育如果可以軟著來,就儘量不要採用過於硬式的方法。

不管是嚇唬式還是棍棒式教育,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留下的影響並不是好的。

管教孩子,要用更科學的方法。

王琳老師指出,父母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要對孩子有一個同理心。

先想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當你釋放出理解訊號時,孩子會更願意傾聽或感受你的需要。

這時便能不費力地讓孩子按照你的要求來。

還有一個方法,是要根據問題,闡述清楚結果。

同時讓孩子自己想解決方法,鍛鍊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實在沒有時間陪孩子玩,可以給他配置好電話手錶,交代清楚為什麼不能陪他,有危險可以怎麼辦,讓他自己下樓玩耍;

即使沒有大人在身旁,孩子也會處於一種安全放心的狀態,知道電話手錶可以聯絡家人,若有危險是有解決方案的。

這樣一來,孩子既可以達成遊玩目的,又能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而孩子和父母之間也達成了一種默契,彼此達到目的。

將此延用多次,便更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願父母們停止嚇唬式教育,換種方式,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5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寫給過去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