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安全感匱乏的人,將產生四種病態的自我保護模式。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安全感仍然是每個人的首要需求。避免受到他人的傷害,包括質疑、嘲笑、謾罵、責備、攻擊等等。但是對於性格敏感的人而言,外界的傷害似乎無處不在。他們對外界的刺激過分敏感,為了給自己營造一種安全感,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手段。由於他們對外界的理解以及所採取的行為,與現實相比有許多差距,所以我們把這類人稱之為“病態人格”。就好像是他們生病了一樣,用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來生活。總的來講,病態人格保護自我的方式有四種。

怎樣的自我保護屬於“病態”?

能夠稱得上“病態”的自我保護方式,顯然是與眾不同的,跟大家都不一樣的行為模式。有些自我保護方式顯而易見,例如:女孩擔心別人嘲笑、謾罵、傷害自己,以至於常年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沒辦法工作只能靠家裡人照料。如果你鼓勵她走出去,她會告訴你外面很危險,隨時會有人傷害自己。這種情況,我們都知道這是典型的“病態”。還有一些不太容易發現的行為模式,其實也屬於“病態”的,只不過大家頂多會說這個人的行為有些“古怪”。這些被認為“古怪”的行為模式,也可以看作病態的自我保護。

社恐人格屬於常見的“病態”自我保護模式,他們因為害怕在社交中受傷害而遠離社交。當然,想要詳細解釋社交恐懼還是比較複雜的。追溯到他們童年時期,由於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過度保護,不希望子女跟其他人來往,於是給子女灌輸外人不可信的信念。可是父母並沒有因此而多麼愛他們的子女,反而任憑自己的情緒對待孩子。心情好就對孩子好一點,心情不好就任憑父母打罵。長此以往,孩子沒有學習到社交能力,長大後對於社交就會感到恐懼。

四種病態的自我保護模式

第一種:過度需求愛

這一類人渴望得到他人的愛,但是他們自己卻不愛任何人,他們只愛自己。之所以渴望獲得他人的愛,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他們自己不懂什麼是愛,只是單純地想要避免傷害。正因為如此,他們可能會“愛上”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如果他們預判有些人會傷害自己,他們就會希望得到這些人的愛。這樣的人可能習慣把“愛”這個字掛在嘴邊,口頭禪是“你愛我嗎”“你不愛我了嗎”。對愛的病態需求,其實就是過度的自我保護導致的。

第二種:過度順從

這一類人透過無條件地順從他人,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在他們的生存邏輯中,“如果我努力迎合他人的想法,壓抑自己的需求,我就不會受到傷害。”在不得不接觸他人的情況下,無論對方是什麼性格、脾氣,順從型人格都要無條件迎合他人。最讓順從型人格為難的是,如果另外兩個人發生分歧,他們不得不選邊站的時候會十分的優柔寡斷。他們總希望所有人都和和氣氣的,不希望發生任何矛盾。他們認知中沒有明確的善惡觀念,只要自己不受傷害就會順從他人。

第三種:過度的掌控欲

這一類人透過掌控他人的方式,讓自己避免受到傷害。他們憑藉自己獲得的實際權力、成就、所有物、尊崇和優越的智力來獲得安全感。他們的生存信條就是:“如果所有人聽命於我,我就不會受到傷害”。跟這樣的人相處,他們會給你制定各種條條框框,目的就是讓你完全受他們掌控。時間久了,你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和這樣的人相處你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累。他們不會允許你有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是一種威脅,他們會瞬間失去安全感。

第四種:過度退縮

同上文講的社恐人格類似,過度退縮的人透過遠離他人來讓自己避免受到傷害。這一類人的生存信條是:如果我後退,就不會有任何人可以傷害我。他們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視為威脅,並且簡單地認為遠離他人就可以很好地保護自我。這一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吝嗇,因為只有佔有足夠的財富才能夠最大程度擺脫他人的影響。他們不僅對財富吝嗇,對愛、對時間都很吝嗇。他們不會去愛任何人,不願意跟任何人建立長久的關係。他們不喜歡自己的時間被佔用,如果有一秒時間不是自己支配的,他們就會感到緊張不安。

如何獲得真實的安全感?

很顯然,透過上述病態的自我保護方式,不會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想要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不僅要學會信任他人,還要讓自己有足夠應付危險的能力。一個小孩子應付危險的能力比較差,所以安全感低也很正常。可是作為成年人,已經有了足夠保護自己的能力,並且還可以學習更多保護自我的能力,不能夠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採用病態的防禦措施。病態的自我保護方式,不僅滿足不了真正的需求,還不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只有學會信任他人,學會合理地保護自己,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

總而言之,缺乏安全感的人始終把自己當成小孩了,不能夠接納自己已經成年的事實。只有學會信任他人,學會忘掉過去的不愉快經歷,才能夠繼續前行。

25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抑鬱症:如何轉移頭腦中不好的想法?5點建議幫你輕鬆戰勝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