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們看壓力的定義:
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
從定義可以看出,它包括兩個方面:
1、壓力源:外在/客觀,比如說: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學習壓力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大家知道這方面是沒有辦法消除的。
2、對壓力的反應:內在/主觀,
也就是說,你有多少壓力,其實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解讀你面臨的外在壓力源。
那麼如何看待壓力呢?
當你認為處理事情所需的能力超越你擁有的能力時,你便會感到有壓力。其實,很多人在壓力之下完成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這證明他們其實不存在能力不夠的問題。事實上,事情還沒有開始或者結束,當事人是沒有資格說他的能力不夠的。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許多能力可能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的能力有可能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完成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和任務時,自己、領導還有周圍的人,才看到原來他還有這方面的能力,很多人的能力就是這樣帶著挑戰去完成工作的過程中被挖掘出來的,有人也會因此得到提拔和晉升的機會,由此可見,事情本身從來就沒有給人壓力,壓力是主觀判斷引發的結果。
如何解讀你面臨的壓力呢?
往往大家一談到壓力,感覺它給我們帶來的就是負性的影響,其實不然。
首先,壓力並不是負性事件的產物,凡是覺得重要而需要更多精力和能力才能做好的事,都會給我們帶來壓力。
比如:結婚、生子、提拔晉升等等這些所謂的喜事也同樣會給人帶來壓力。
其次:壓力有它積極的一面,它有時是有功能的,就是大家常說的“有壓力才會有動力”
當壓力源來臨時,我們可以採取的態度:“4個它”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也就是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盡人事,聽天命。”
那麼感到有壓力時,自我調節的方法:
運動、唱歌、跳舞、寫日記;把壓力畫出來、說出來、尋求社會支援;正念減壓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