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1.映象效應:

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種現象稱之為映象效應。

在感情中,你就是男友的一面鏡子,你對TA的評價感受會形成TA的一個自我概念。

如果你的對TA是肯定認可,接納讚揚,那TA就會感到更加舒適,自我概念也會更加清晰。

相反,你一直質疑,反對TA的所作所為,那麼男友的自我價值和你傳遞出來的自我概念想衝突,TA會越來越糾結矛盾。

為了讓自己好過點,TA只能離開你這面鏡子,重新尋找自我肯定。

2.羅密歐和朱麗葉效應

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家庭是世仇,TA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TA們分手,反而使TA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或長輩干涉兒女的感情,這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

也就是說,如果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但婚姻最終卻是以悲劇收場。

3.吊橋效應

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TA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心動”不代表“愛”。

4.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關係發展的影響,也可以理解為“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確,但是最鮮明也最牢固,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程序。

5.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效應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比起收益,人們更加畏懼損失。

So有的人寧願浪費時間,也要堅持追完無聊的電視劇;

有的人明明投資失敗了,也會繼續追加投入。

有的人明明已經很渣了,還是非要挽回不可。

不管是時間金錢還是投入的愛,TA投入的越多,他就越不願意放棄。

6.多看效應

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不僅僅是在心理學實驗中才出現,在感情中,我們也常常能發現這種現象。很多原來互相看不上眼的人,在越來越瞭解之後走到了一起。

有的人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從而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大學的社團很容易出現情侶就是這個原因,平時一起開會舉辦活動,接觸見面的機會多了,慢慢就走到了一起。

7.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

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人們也深信不疑,覺得“很準”。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巴納姆效應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後,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

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戀愛中可以利用巴納姆效應經常用籠統的話語來形容對方,“你好帥,工作很努力很靠譜”等等,讓對方覺得你很懂TA,增加好感度。

8.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本來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對很多情況若是放任不管,很容易發展出更壞的結果。

在戀愛中,這種現象也十分常見。

很多人劈腿出軌,懇求原諒後,還是會接著劈腿出軌。

你發現對方撒了一個小謊,不加制止,那麼以後TA還會做更嚴重的事情。

很多錯事一旦起了個頭,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越來越錯。

9.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奢侈品越貴越值錢,在愛情中就是,舔狗一文不值。

當一個人對你過於討好,你可能就會認定TA的好是廉價的,是不值得迴應的。

在愛情中切忌靠討好對方卑微來維繫關係,因為你可能會讓自己看起來更不值得被愛。

5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我們有一點心理問題到底正不正常?面對心理問題我們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