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武志紅老師寫的《建議你別吃這種苦》,文章提到了一個常見的心理問題---焦慮,先分享文中的一段話:
事實上,所有的焦慮背後,都隱藏著「死亡焦慮」。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很焦慮的時候,其實是在擔心:
如果事情處理不好,自己就會面臨 “ 死亡 ” 。
這裡不僅指肉體生命的死亡,更多指的是精神生命的死亡。
那麼,精神層面的生死,和人的焦慮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有的人來說,一個小小的意願和動力無法實現和死亡,都會引發嚴重的焦灼。
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變動,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不能按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伴侶與自己的意見不合,或者某件事情不能達到自己預期中的目標等可能引發焦慮不安。
年前,統籌了一個百人的年會活動,這是這麼多年來,第一次主導活動沒有提前制定計劃表,只是“草草”的做了些分工和協調,最終順利完成了,同事還打趣說如果有了詳細分工,可能還不能達到現在的效果。
活動結束後,回家路上也思量對比過,過往詳細到每個時間節點都要鋪排好,進展中一旦有變動,焦慮、狂躁、牴觸等情緒統統都上來了,難以控制,有時甚至會大發雷霆,過後又莫名的自責。各種情緒狀態反覆交織著,無力感非常強烈,身心俱疲。
這僅是工作中一個個小小的事件,現實中,家庭、生活、工作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持續向前的,有時又像是蜘蛛網,錯綜複雜。
同齡者,都已到了最為“尷尬”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35歲或35歲以上,這個年齡也是很多招聘資訊年齡要求的一個分水嶺。
大多數這個階段的人正忙於生活的奔波,雖不再是為溫飽焦慮,但有著比溫飽更重要的小孩教育、父母養老、高質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嚮往。有強大經濟後盾的女性,在這個年齡又害怕容顏的老去,膠原蛋白的流失,身體機能的下降,方方面面,讓人不敢停歇喘氣,更加無法反觀自省,害怕被快速迭代的社會拋棄,害怕被後浪拍死。
前幾天跟一個老朋友聊了會天,從事業上看,十幾年來,境況是每日愈下,受網際網路和經濟低速發展的影響,原本是一門好的手藝活,到了2020年,收入已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但在交談中,對於這樣的變化,還是很坦然的,就如他所說,並非瞬間跌落下來的,而像溫水煮青蛙,熬著熬著距離就大了,內心和行為都已習慣成自然。關於兒女未來的安排,他說有著風險後的基本生活保障。關於當下的生活,他認為簡單的溫飽就好,每天攝入滿足身體所需的食物即可,在消費觀念上有著自己多年來的執著。在他身上難以看出作為父親的焦慮,也許是因為胸有成竹,又或者是因為低欲的生活心態。
普通的人大機率都不認同這樣的生活觀點,不贊成他對生活的不緊不慢。但暗自裡,我們似乎又佩服這樣的生活狀態,懂得自我滿足,不難為自己,不為生活焦慮發愁。到了既定的時間點,適時終止聊天,開始謀生作業,不刻意迎合和調整,貌似都掌控在“自我的”圈子內。
電影《芳華》印象最深的是片尾中蕭穗子的獨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一個被惡意攻擊的活雷鋒,一個被欺負、被侮辱的、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小女孩,兩個在經歷過軍火戰爭和政治鬥爭後,面對著生活,本應是最為掙扎和焦慮的弱者,成年後卻有著與那些“幸運兒”截然不同的平和。
也許他們的心靈空間很寬廣,視野也很開闊,會變得很靈活,注意力不會只放在某一刻的生死感上。也因此,人變得更加有韌性,不會在壓力來臨時,就輕易被死亡焦慮淹沒了。
當你領略到世間的無常,並能夠認識到事物的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及模糊性時,應該就沒有什麼值得焦慮的了,你的人生,應該不會再有什麼問題了。
——釋迦就是想明白這幾點,於菩提樹下一笑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