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是人人關注話題,也是非常實用技能,因為情緒是自我的核心,每個人都希望自我心智更加成熟,也就是所謂的智慧。
由於智慧不會隨著年齡自動增加,因此終身學習就是不二法則,而情緒自我管理和實踐體會就是最基礎的要素。
之前說過情緒管理有三種方式,也就是應對情緒的上中下三策略,分別是說訴求、說情緒、情緒說。
舉例說明。
休息時候被打擾,很煩,不高興,可能出現三種應對:孩子般迴應是“我很煩,忙著呢,別添亂”,潑婦般迴應是“真不像話,不知道休息時間啊,還讓人歇歇不”,成人般迴應是“這事兒還是上班後處理,好吧”。
這個應對是自己被誘發情緒時候,上策說出自己的想法、做法、訴求,中策說出自己心情、感受、情緒,下策用發洩情緒也就是指責抱怨甚至憤怒方式表達,甚至有誇張肢體動作。
我們知道情緒背後是沒有被滿足的慾望,說出慾望想法會平復負性情緒,因為這起碼有滿足的可能,起到釋放壓抑的心理作用。實際上,上面各種應對方式都是在敘說情緒後面的慾望與意圖,只不過呈現直接與間接區別,也就是心理定力差異。
激烈的情緒化表達是父母自我狀態,透露深深不滿的慾望,不過沒有說明希望如何做。表達負性情緒是兒童自我狀態反應,好比受了委屈會說自己難受,依賴中尋求安慰,但也沒有說出訴求。只有理性說出希望的做法,才是告訴情緒後面的慾望,明明白白,沒有誤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話不說不明,木不鑽不透”,但要在情緒波動中保持理性表達,這不容易,也因此是成熟的成人自我狀態。
理性處理情緒者也如同其他人,有低自尊的惹不得心理,有高自尊優越感的瞧不起心理,但是可以坦然承認這點,接受這點,從而平靜說出自己看法。也就說,成人自我狀態不是沒有情緒,也不是沒有刺激,只不過可以讓理性來疏導感性,本身就是經過大量訓練的條件反射。
舉個剛剛體驗到的生活例子,說明為何情緒反應步步驚心,容易從上策滑落到下策。
週末愛人做好早飯,喊孩子吃飯。開始說訴求方式,“過來吃飯了”,這是直接說出想法要求,情緒平穩,心平氣和。答應著沒有動靜,變作不耐煩的說情緒方式,“吃飯還不積極配合,我很生氣哈”,這已經開始表達感受了,而具體要求吃飯訴求已經隱藏起來。最後還是不見過來,開始發脾氣了,用情緒說的方式,“喊了多少遍了,不吃拉倒,我這就給倒進水池去”,用憤怒情緒表達趕緊來吃飯的真實意圖,不過這個真實想法已經徹底隱藏了,如果孩子忙於自己事情,就只有聽到指責而不明白為何發火。
大腦特有結構也告訴我們,聽到指責或者命令時候,我們大腦第一反應是“反抗”,彰顯獨立自我價值保護。當我們聽到提問、訴求或者請求時候,大腦直接反映就是“思考”,理性考慮如何迴應,這時候沒有情緒干擾,才有最佳迴應。
事實上,孩子這時候還沒有過來,愛人直接到他房間去,我聽到耐著性子半開玩笑的動手教訓,“你還吃不吃,逼的我要動手哈”,這是情緒反應的最糟糕情形。
飯後,我提出心理採訪訴求,孩子同意了。問他,“你老媽喊吃飯言行越來越激烈,有何感受”,回答“沒啥啊”,我當然知道會這樣,只好自嘲說“這就是彼此適應了哈”。又問,為何聽到好言相說時候不趕緊吃飯去,回答“當時在忙著哈”,又問“後來為何過去了”,答曰“忙完了唄,不發怒也會過去吃飯啊”。
可見,情緒處理方式我們人人都會,或者說我們糟糕處理方式都是被逼出來的,原本都會“好好說話”“理性表達訴求”,耐心被磨掉後果就是發怒,或者叫黔驢技窮,誰叫咱抗焦慮指數低,或者沒去理解人家為何不及時迴應。
因此,可以得出情緒管理公式:想法——情緒——想法!既然導致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慾望想法,因此管理情緒的方式就是說出我們慾望想法,但這個說出要“直接”“理性”“平和”“冷靜”,也就是保持情緒穩定,這才是關鍵之處,也是痛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