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讀《高情商是練出來的》有感

今年給自己制定了一月讀四本書,一年讀四十八本的計劃。

又購買了簡知書院——180天讀書計劃。巧合的是,生日那天剛好開始學習,感覺以這樣的方式慶生,十分有意義。

讀的第一本書是《高情商是練出來的》。

《高情商是練出來的》這本書,是著名心理醫生謝里·範·狄克所著。

她是高情商訓練“辯證行為療法”的最積極推廣者之一,她的這本書將幫助我們透過一系列瞭解和處理我們自身情緒的有效訓練,從而成為一個真正高情商的人。

本書分析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和喜歡,一經出版,就立刻成了美國的超級暢銷書。

作者從情緒概論、情緒認知、情緒管理、情緒調節和情商升級這五個維度來解讀本書。

說到情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緒。但是情緒是什麼?情緒怎樣分類?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傷人傷己與人和諧共處,我們卻很少認真的想過。

讀了這本《高情商是練出來的》,才知道情緒還有分類。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對情緒的仔細研究,從情緒產生的方式,將情緒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原生情緒,一類是衍生情緒。

所謂原生情緒,就是你對觸發事件的第一反應,是身體最直接的心理感受。



比如,你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你被嚇了一跳,你所產生的恐懼情緒就是原生情緒,它是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自然而然產生的心理反應。

原生情緒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反應,與生俱來,接近本能,幾乎所有人都能感知到原生情緒。

那麼,衍生情緒又是什麼呢?衍生情緒是指由原生情緒衍生而來,是對原生情緒的情緒化反應,是情緒的情緒。

比如,被別人羞辱後產生的憤怒,受到委屈後產生的傷心,為自己的衝動而感到苦惱等等,這些都是由原生情緒所衍生的新情緒。

瞭解了情緒的分類,我們再看看情緒有什麼作用。

經過心理學家們的調查研究後發現,情緒主要有以下四種作用:

第一種作用:情緒能激發你的行為

第二種作用:情緒能為你提供重要資訊

第三種作用:情緒能激勵人心

第四種作用:情緒能幫我們更好地溝通

瞭解了情緒的作用,那麼,情緒、想法和行為之間的作用關係是什麼呢?



研究表明,情緒、想法和行為三者之間是一個彼此互相作用的關係,行為可以影響情緒和想法,想法也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而情緒同樣可以左右行為和想法。

For example:

我在開車去上班的路上,一不留神走錯了車道,被交警罰款扣分,我感到特別鬱悶,同時也陷入深深的自責:自己怎麼這麼蠢,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在這個例子中,我不小心違反交規的行為,引發了鬱悶的情緒,隨後這種情緒又觸發了我認為自己蠢的想法。這就是行為影響了情緒,情緒又觸發了想法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阿文一直覺得自己的上司在工作中老是為難自己,這讓她感到很壓抑,同時也很憤慨,有一天在和上司的爭吵中,阿文突然爆發了,把檔案狠狠地摔在上司的桌子上並提出了辭職。

在這個例子中,阿文覺得上司為難自己的想法,引發了她壓抑和憤怒的情緒,接著她的憤怒觸發了她摔檔案和辭職的行為。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很好看出,想法會影響情緒,情緒又會激發行為。

那情緒又是如何作用想法的呢?

再來舉個例子。

阿朵因為丈夫無意中說的一句黃臉婆而感到十分傷心,這也讓她有了改變自己,讓自己變美的想法,於是,她開始大量購買品牌護膚品保養自己,併到健身房去鍛鍊,塑造自己的形體之美。

在這個例子中,何梅被丈夫的語言傷害產生傷心情緒後,激發了她改變自己,讓自己變美的想法,隨後變美的想法,又引發了她購買護膚品和健身鍛鍊的行為。這就是情緒作用想法,想法又引發行為的典型例子。

讀《高情商是練出來的》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跳出自己,學會自我關注。

此時的你要明白,你沒有權利要求別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真實地認清別人,並決定如何做出你的反應才是你的事。



讓別人掌控自己的情緒和心情,用別人的行為掌控自己心情的晴雨表,是很被動、很划不來、很不值得的。

當我們試著和情緒保持距離,不深陷其中,就不會造成“當局者迷”的情況。

如果我們真的想客觀地認知自己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其實是把自己置身於情緒之外,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情緒。

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學會自我關注。

什麼是自我關注呢?

所謂自我關注,就是指你在不加評判或者對任何東西都不加批評的前提下,對你當前的想法、情緒、身體感覺和行為的一種認知。

For example:

那天我在路上行走,突然被一個人飛快地跑過來撞了一下,我頓時感覺自己的胳膊一陣劇痛,手裡的包也差點掉到了地上。

然而,那人居然連一句對不起都沒說,就繼續往前跑了。連對人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

我想到這裡就特別氣憤,恨不得馬上就衝上去抽他丫的一個大嘴巴,要他丫的給自己賠禮道歉。

但是,學習了自我關注,我就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心態。

試想,當一個人走到路上,另一個人走得急,撞到旁邊的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嗎?

而他沒有說對不起,完全是他個人素質的問題,自己為此生氣,甚至大打出手,完全沒有必要,很有可能還會讓事情陷入更糟糕的地步。



這樣一來,我的心境就完全變了,不會輕易生氣了,而這裡面最關鍵的改變,就是我跳出了自己,置身事外,冷靜地看待處理了問題。

自我關注最大的好處,就是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跳出一時的情緒死衚衕,從而正確讀懂情緒,不被激動和衝動帶偏。

這種感覺就好像自己站在空中,透過一片非常開闊的空間去看問題。一切都會變得樂觀和明朗起來。

學會自我關注,懂得跳出自己,以旁觀者的思維和角度,來認知自己的情緒。這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而言,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既然自我關注對我們的情緒認知如此重要,如此神奇,它對我們的情緒管控和調節到底有哪些積極的作用呢?

作者經過研究分析,一共總結出以下四大作用。

第一大作用:避免當局者迷,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衝動。

當你進行自我關注,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後,你就不再是一個參與者,而是像一個獵人蹲守獵物一樣,時刻觀察著自己的情緒走向,只要一有風吹草動,你就會立馬警覺。當你及時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衝動後,你就會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並及時調節自己情緒,從而不會被壞情緒繼續駕馭,導致最後的行為失控。

自我關注的第二大作用是,可以讓你專注眼前的事情,避免思緒飄飛,分心走神。

自我關注的本質就是讓我們專注於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正在做的事情上。

自我關注的第三大作用,是可以糾正自己的偏見,更開放地看待問題。



我們往往很容易被固有的一些觀念和想法禁錮,而自我關注就可以讓我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行自我反思,讓我們對目前的行為、想法和觀念發出反問,自己是不是過於狹隘,或者對某人某事是否帶有偏見。如果有,那就及時糾正過來,更包容更開放地去看待問題。

自我關注的第四大作用:讓你以旁觀者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我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廬山到底是嶺還是峰,一定要與廬山保持一定的距離,把廬山看全了之後,才能得出結論,而這個結論才是客觀真實的結論。自我關注同樣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和自己的情緒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才能把自身的問題看得更加全面。

既然自我關注具有這麼多神奇的作用,那麼,具體我們應該如何學會自我關注呢?

作者經過深入研究和試驗後總結得出,主要分為“是什麼”和“怎麼做”兩種技能。

所謂“是什麼”技能,是指客觀、冷靜、全面地瞭解你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哪些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實狀況,哪些是你腦子裡冒出來的主觀想法和判斷。

簡單來說,就是先認清自己。具體的方法有三點:觀察事實、描述想法和參與經歷。

所謂觀察事實就是你留意自己的處境、想法、感受和情緒,不對它做任何評判和反應。

比如,你剛剛被領導批評了一頓,你感覺有些難受,這個時候,你只要客觀地接納這麼一種情緒,告訴自己,“嗯,我是有些難受。”就可以了,不用繼續去聯想和糾結,為什麼他就喜歡批評我,又不全是我的錯,他是不是故意針對我、為難我,等等,不要去做任何迴應。

所謂描述想法,就是在內心裡客觀地描述你正經歷的感受或想法,比如“我好像有點想去商場了,又好想出去走走散散心,感覺自己瞬間沒什麼精神了”等等,保持一種客觀的描述狀態,正視它,並讓自己不陷進去。你就會發現,自己慢慢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彷彿正在經歷的這件事是發生在另外一個自己身上。



所謂參與經歷,就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彷彿自己就是一位觀眾,在看自己用生活經歷編排的電影。

沒有愛,沒有恨,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就是在看一個平靜的故事。透過這些方法,你能夠非常客觀地,以旁觀者的姿態,認識一個真實的自己。

再看“怎麼做”技能,它指的是當你透過觀察、描述和參與,看清真實的自己後,你將如何對待自己。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兩種:

第一種:不做評判

所謂不做評判,就是不做迴應,接受它,讓它客觀存在著。

比如你生氣了,不要去想你為什麼要生氣,對方為什麼要惹你生氣,它怎麼能那樣做等等,而是隻要告訴自己這件事讓我生氣了,便就此打住,不要再去聯想和評判任何東西。就好像別人告訴你一件你漠不關心的事,你只簡單回答一句“哦,我知道了”一樣。

第二種:心無旁騖

所謂心無旁騖,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你在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你在開車的時候,就專心開車,如果你在擔心某件事,你就盡情地去擔心,總之不能一心二用,否則就很容易讓有利的情況變得不利,讓不利的情況變得更糟。

自我關注的技能可以廣泛運用,既可以用來關注你的情緒、想法和行為,也可以用來關注你的身體感覺。

它的目的就是讓你活在當下,不為過去的事情而悔恨,也不為將來的事情而焦慮,專注眼前,不分心,不走神,珍惜現在的每一刻。





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就算擺脫了拖延症,你也做不成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