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怎樣使孤獨症兒童儘快學會自己照料自己,養成良好的自我服務習慣,適應學校社會的生活節奏呢?我們要嚴格遵循孤獨症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體差異,因人而異,找出最適合孩子的訓練模式,在具體訓練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使各種方法相互作用,取得最最佳化的訓練效果。

1.分步驟示範,重實踐操作,傳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意識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創造者”。一個教育學家曾說過一句話:“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孤獨症兒童的生活自理技能中一定要重視“做”的過程。

任何一個生活自理活動都是由幾個環節組成的鏈條,因此,我們在訓練前,要首先將活動分解成若干個環節,然後根據環節逐一進行訓練。可以從第一個環節開始訓練,我們稱為“前進法”;也可以從最後一個環節開始訓練,我們稱為“後退法”;具體情況依孩子的能力而定。

首先要將各個專案直觀地演示給孤獨症孩子看,要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解釋清楚,邊講邊示範,讓孩子看清具體操作的正確方法,用簡短易明的語言提示,讓他們初步瞭解完成基本動作的要領。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然後讓孩子去模仿、練習。由於孤獨症孩子手部的小肌肉發良不好,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較差,有時儘管老師講解示範的非常詳細,但他們還是不會像正常孩子那樣容易掌握,所以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心地指導孤獨症孩子反覆多次地練習,直到一個環節完成得很熟練時,再進行下一環節的訓練。當每個環節都能完成得很好時,再將各個環節連成鏈條,訓練孩子活動的連續性、完整性。

如洗手:它的規則是飯前便後要洗手,洗得乾淨,不留髒物。要求孤獨症兒童獨立自覺地完成這些基本動作顯然很難,他們有的手的動作不好,打不開水龍頭;有的能開啟水龍頭,但水開得太大;有的喜歡玩水;有的對香皂的味道敏感,吃或舔香皂……,所以我們把這一目標動作分為:捲袖口、開啟水龍頭、將手放水下淋溼、拿起香皂塗抹在手上,雙手搓出泡沫、清洗雙手、關上水龍頭、用毛巾擦乾手、掛好毛巾九個環節,並逐步示範給孩子每一個具體過程,示範後再讓他們進行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系統的訓練,大部分孤獨症兒童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了。

2.把自理能力的培養寓於遊戲之中

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孤獨症兒童也不例外,遊戲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有位著名教育學家說:“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比較容易激勵孤獨症孩子克服困難,達到目的,鍛鍊他們具備頑強的意志。

為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杯子、臉盆、毛巾,我們開展了“找朋友”的遊戲,首先為他們準備了各種形象生動可愛的貼紙,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認一認,說一說,然後貼在相應的臉盆、杯子邊上,再拿著手中的貼紙找朋友,知道自己喜歡的貼紙貼在哪兒,哪兒就是自己放東西的地方,並及時給予肯定強化。在反覆的練習中大部分孩子都能順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邊玩邊學,輕鬆愉快,十分開心。

教育者也要善於將煩瑣、枯燥的自理內容,利用遊戲的形式加以練習、鞏固。由於孤獨症兒童不能積極的與外界環境接觸,有嚴重的社會交往障礙,他們缺乏對環境的探索,語言發育明顯落後,拒絕與同齡孩子交往,很難參與到集體遊戲活動中。特有思維特徵使得他們不懂什麼是“過家家”,不會用玩具來表示“爸爸、媽媽”,不會表示“做飯、吃飯、洗手、睡覺”等情景,不會設計和想象,他們不會扮演角色,對角色遊戲也不感興趣。這些同齡孩子看起來最愉快的事情,孤獨症兒童做起來卻異常“艱難”。相反他們會對一些不是玩具的非生命物體感興趣,如一張紙、一個玩具,可以使他長時間的擺弄,並可以表現得很愉快,還發出沒有意義的語言。不難看出,他們的思維活動與正常兒童形成明顯的差異。但如果教師善於創設情境,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把自理學習融入遊戲當中,同樣可以激起孤獨症孩子學習一些枯燥的勞動技能的興趣和願望。

如我們結合“能用勺獨立進餐”這一目標,在班級的自理角中放置了卡通動物、小勺子、大米、綠豆等實物,透過“給動物寶寶餵飯”、“看誰吃的多”等有趣的角色扮演遊戲,使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獨立用勺的能力。同時也知道寶寶餓了要給寶寶餵飯吃,幫助他們建立了友愛意識,在遊戲中發展了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能力。接著再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把學會的自理技能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吃飯時我們利用自編的兒歌,不時提醒學生:“白米飯,香噴噴,右手拿匙子,左手扶住碗,大口大口吃飯飯,看誰吃得最最香!”“小勺子,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乾淨真開心!”“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吃得好,身體棒!”這種把自理能力的培養寓於遊戲之中的方法,符合孤獨症兒童的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3.以獎勵機制,增強自理能力的信心。

著名的教育學家詹姆士有一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質的願望就是希望得到讚賞。的確,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尤其是孩子,恰如其分的表揚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孤獨症兒童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懼感強,進步較慢,對於他們的一點點進步,我們都不該忽視,作為教師我們應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細心觀察,全面瞭解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適當的獎勵機制,給予及時、適時、多樣化的表揚,但是凡事物極必反,表揚用得過多過濫,就達不到應有的作用。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運用表揚,充分發揮表揚的作用,必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如學習扣紐扣,剛開始時,孩子自己扣上釦子了,但位置卻扣錯了。這時我們首先要肯定他的獨立意識,表揚他:“真能幹,能自己扣上釦子了。”接著再進行糾正:“只是一顆小釦子進錯了門,再來一次,好嗎?你一定做得到的!”使孤獨症患兒產生良好的情緒, 提高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完成任務時,要及時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獲得成功的愉悅感是推動孤獨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動力,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你真棒”、“做的真好”、“太能幹了”……都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成為激勵孩子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有時當孩子限於自身的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你行的”、“慢慢來,彆著急”等,適時可以抱抱親親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心與心的交流,就會樂意更努力地去完成任務。

老師的獎勵和表揚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孤獨症孩子的心田;老師的獎勵和表揚如同和風旭日,溫暖了孤獨症孩子的心房。獎勵和表揚,是一種發自靈魂的芬芳,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甜蜜,對增強孤獨症兒童的自理能力信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4.同步家校教育,提升自理水平

“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遠眷戀且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且永不卸任”。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說家庭的教育尤為重要。如果僅僅依靠學校的培養,不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資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將是紙上談兵。孩子的成長有賴於家庭和學校保持教育的一致,雙方互相配合、支援、取得協調,才是有利於孩子良好發展的教育合力。

(1)家校溝通的橋樑

——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為同步家校教育創造基礎,也為家長提供可交流的教育平臺。

——成長檔案冊。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成長檔案冊裡,讓家長了解,配合學校的教育。

——家校聯絡本。聯絡本里詳細記錄孩子每天的自理內容,同時提醒家長為孩子提供方便,根據自理內容準備相應的操作物品,並要求家長在家裡進行同步培養。

——家長開放日。展示孩子們學會的自理技能,並請個別家長談談孩子的進步以及自理能力培養的一些好方法和技巧。

(2)家校共育的催化劑

在自理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生成了一些家校共育的催化劑,充分調動孩子與家長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孤獨症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

如我們特地在教室裡醒目的一角裝飾了一瓶漂亮的花束,為每個孩子設計了一朵美麗的花瓣,花瓣上貼有孩子的照片,當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達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時,便在他的花瓣上印上五角星,比比誰的花瓣上五角星最多,最漂亮。這樣,既注重了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又為孩子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家長來接送孩子時也能對孩子的自理髮展情況一目瞭然,並能督促家長積極地與老師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孤獨症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孩子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四者認識一致、態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動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妹妹的家庭矛盾 當姐姐的我要做點什麼 產後抑鬱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