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全民焦慮時代已然降臨。在人們看來,身邊往往危機四伏、充滿變數,總有些煩惱讓人感到焦慮不安。在這樣一個全民焦慮時代,很多人活不出瀟灑,也對自己應對未來的風險沒有信心……

究其原因,還是人們缺少安全感,以及應對措施的不確定導致的焦慮。買房、買車、孩子上學、醫療、養老等等,諸多問題環繞著人們。

今天看到社交平臺上有人發聲“有時候,我覺得大城市的人焦慮的都魔怔了。不買房,能不能活;不拼學校,能不能活?” “如果把自己一生的價值繫結在房子上,這樣的人生也太可悲了。”

看到人們的這些真情實感、接地氣的文字,能不令很多人感同身受嗎?

人的一生就如生活在玻璃窗裡,生活的影子,如同隔著一層玻璃,永遠也無法完全窺透…… 不過依然可以透過這層玻璃,看到世間的表象,那在痛苦與倦怠中掙扎的人們,還有他們的聲音……

生命中的重負,有時壓得人喘不上氣來,旁人除了作用不大的解勸之外,有時也是愛莫能助!怎麼辦呢?請看心理專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心理解析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說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焦慮是在社會生活中,對於可能造成心理衝突或挫折的事物、情境作出的一種特殊反應,是一種帶有煩躁鬱悶等不愉快色調的適應行為。

當一個人在事實上或在觀念中,覺得面臨困難、處於逆境、遭到不幸,自認為將有強大得無法克服、無法逃避的危險,對即將來臨的危險、威脅、災難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對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事情,無法預計其結果,或予以解決,因而產生無能為力的苦惱,引發心理緊張,或者覺得前途未卜,未來一片黑暗,總是覺得有失敗的可能,這就是焦慮反應。

焦慮症患者的焦慮往往不是來自現實環境中真正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似的虛無幻想。人在處於焦慮狀態時,往往會易怒、緊張不安、有恐懼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下降、難以入睡、失眠,常伴隨的身體症狀包括頭暈,胸悶,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腸胃功能紊亂。

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面對社會競爭的攀比心態,對過於執著於行為的預期結果,這些往往是引起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

認知療法代表人物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將這類傾向歸納為“絕對化的要求”,並將這類不合理信念作為首當其衝的矯治物件。

它在表現上會是以下一些想法:“我必須要得到其他每個人的愛和讚許”,“我必須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獨特性,而且在別人眼中我是最傑出的、最有價值的”。或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如果事情的狀況和發展與我的願望不一致,那將是極大的災難”。

去除頭腦裡這些“絕對化的要求”、不合理的信念,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嘗試用道家順應自然、反對主觀妄為等思想對上述不合理信念進行調治,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約阿希姆·馬茨在他的《情感堵塞:民主德國的心理轉型》一書中認為,在異化的環境中,持續不斷的情感淤積,人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在一個病態環境中卻並不‘顯眼’...”這種精神的紊亂,透過扭曲的行為表現出心理上的異常,馬茨覺得,也許可以命名為“無症狀的神經官能症”(Symptomlose Neurose)。

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導致了人們情感的疏離、情緒暴力、焦慮不安的加劇。

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所導致的情感堵塞,在事不關己、功利浮躁的人們中間,人們可能會受外界的相互影響,從而導致心態的失衡。

正如莎翁《哈姆雷特》的名句所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劍,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透過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當然,毫無疑問是後者…

當我們用“糟糕至極”等判斷來評價生活事件時,這也是引起焦慮的重要原因。因此,認知療法將他列為需要改變的不合理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出自於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處於逆境、遭到不幸時,選擇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將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要根治“焦慮症”,主要是透過心理撫慰與疏導釋解壓力。尋求朋友的聊天宣洩,或讀書反省,或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還有求助於心理諮詢師的紓解、療愈,這些都是不錯的辦法。

聯合同濟心理專家認為,生命是如此短暫,而認知“鴻溝”卻常常得不到彌合,這種“看不見”的傷口,只會不斷的撕裂人的心靈。惟願疫情危機過去後,人們在現實場域的洪流中,不要迷失方向…

8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你會傾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