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就是由社會焦慮的人。
開會專門坐在最後一排,當眾講話比上刑場還可怕。
害怕人群,寧願獨處。有一種過敏叫,對人過敏。社交焦慮,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心理障礙。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離開人群,我們根本無法生存,為什麼我們還要怕人呢?
性格的內向,強烈地否定自己,是一種心理疾病。但未必回社交焦慮,外向的人也可能有社交困擾。所以說社交焦慮,和性格沒有關係。
所有的焦慮,都是由大腦的恐懼反應造成的。
對於外表,我們會擔心自己的穿衣不得體,髮型奇怪,身材肥胖,會感覺自己不夠有吸引力。
對於性格,擔心自己不夠酷,不夠幽默。
對於社交,公開的場合,會擔心自己舉止不夠得體。特別是在陌生人多的場合。
深層地再想一下,讓我們感到恐懼的,真的是外表,性格,社交嗎?當然不是,其實是我們害怕暴露,擔心暴露自己以後,得到的是別人的負面反饋。
負面的反饋,意味著不被接受,心理強大的人會不在意,走自己的路就好。但人各有不同,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網路的發達,社交媒體的層出不窮,調查發現,使用社交媒體平臺越多,焦慮感就越強。
直白點就是,擔心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乾脆就讓自己躲起來。
內心的評判我們沒法停止,當我們越是不想想起某些人,某些事,越是會佔據我們的思想。“白熊實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
這個結果發生了,會有多可怕?
這個結果出現的機率有多高?
可以怎麼應對?
想明白了上面四個問題,基本可以做到心態坦然了。
然後再配上自我的同情,一是,正念,用正念來旁觀自己的想法,並鼓勵自己。
二是,對自己友善,能原諒自己的錯失。
三是,意識到人性的共通。
就像是一場漫長的自我心理治療,建設著自我,戰勝焦慮,活出真正的自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