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今天想和大家談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當今人們對集體無意識存在粗淺濫用。簡單粗暴地認為集體無意識便是所謂的從眾心理,這不僅將概念徹底歪曲混淆,更是干擾了人們探索自我,完成整合並自性化的路徑。但我也必須承認,集體無意識確實奠定了從眾心理的基礎——但它不僅僅如此。

在人類心靈最深處,擁有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這個基底就是集體無意識。所有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都從集體無意識中生髮出來。集體無意識內容不像個體無意識那樣由本人曾經感受的經驗構成,在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它們從未被感知。

集體無意識最早便是原始意象的構成:原始意象(archetypes)是指人們頭腦中生而有之的以特定方式理解世界的初始意象。

原型是難以被直接意識到的,往往需要透過轉化為原型意象才能顯現——原型意象通常出現於夢中,但也可以透過自由聯想的方法,讓原型意象顯現出來並透過分析使之能夠轉化為意識中的材料,而此種原始意象的積累與分化為多種原型則構成了集體無意識,進而衍生出了不同的神話體系,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相通的(人類不同神話體系上的對應),但基於文化的多元乃至隔閡導致原型意象略有不同,這也可理解為“人類的巴別塔” ,若是原型意象是完完全全相通的,那麼人類的資訊傳達也許就如同與“蜂巢思維”,但這卻直接忽略了個體潛意識的作用與個體性。不見得是一個好現象。

集體無意識是難以直接轉化為意識中的材料的,但我們可以透過原型意象將它展開理解。集體無意識深藏在冰山圖的最底端,也是佔了最大的部分,而我對它的理解是“先祖記憶”,一種記憶、意識的傳承,最早的原型與集體無意識應該可以追溯到先祖的“圖騰崇拜”,崇拜某一種象徵物(也許此種象徵物會給先祖帶來敬仰與安全感)已知一些圖騰會是龍,再或者是一些猛獸(這也許是對於力量的渴求所誕生的)。

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幫助我們規避了一些危害 ,我們為什麼會自然而然地懼怕蛇?而在年幼時都熱愛與大自然親近,玩水堆沙?這都是集體無意識在作用,在先祖的歷程中,蛇是能給自身生命帶來極大危害的生物,先祖汲取了這一經驗,並也記錄下了同伴因為毒蛇而死的事件。為了保證子代後代能夠傳承下去,先祖同時也會將此經驗作為集體無意識的部分遺傳下去,對於其他同類生物也是如此;與大自然親近,玩水堆沙等等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並適應這個世界與自然規則,這大概就是人類能發展至今的原因,我們可以將集體無意識看成為發展個人無意識的基礎,但,個人無意識的長期積累也可影響並轉化為集體無意識。

原型與原型意象

原型[1]:

在榮格詞典裡,原型被定義為人類心理中原始的結構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動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在柏拉圖所論述的“形式”中,已經表現出了榮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跡列維一布留爾在其著作 《原始思維》中使用的“集體表象”這個概念,更是接近了榮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據列維一布留 爾的描述,“集體表象”在某一集體(該集體可以是一種文化,或一個民族)中世代相傳和繼承,並且在該集體的每個成員身上都會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或作用方式,‘ 集體表象”還能夠引起該集體中每個成員對有關的意象和象徵物產生尊敬、恐懼、崇拜等感情。

注:集體表象=集體意象。

原型意象[1]:

榮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來描述原型將自身呈現給意識的形式。但是榮格也一直努力區分原型與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無意識的,我們的意識無從認識它;但是可以透過原型意象,來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義。於是,我們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徵性表現。透過其表現以及表現的象徵,我們就可以認識原型。比如,出生、結婚、死亡與分離等等,在其象徵的意義上來說,都再現著某種原型的存在。

榮格說,無意識內容一旦被覺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徵形式呈現給意識。在其對“精神與生命”的論述中,榮格還表達過這樣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並因此而可描述,一種心理實在才可能成為意識內容,即能夠被描述。

經典的原型意象

在榮格所識別和描述過的眾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親原型以及許多自然物如太陽原型、月亮原型、動物原型。榮格說:“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些經驗由於不斷重複而被深深地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之中。”[2]

主要的原型意象則有:

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智慧老人,陰影,自性

我們將在此章對此六種原型意象進行簡單介紹

1、原型意象—人格面具

側面,人格就是一個人所使用過的所有面具的總和。榮格的人格面具概念是一個原型,意思是在這一背景下,它是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存在的。人格面具涉及社會對某種性別的人的角色、一個人所處的發展階段、一種社會地位、一種工作或職業的觀點。在一生中,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人格面具,並且在某一時刻可以同時戴上幾個人格面具。從分析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人格面具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我”,我們所表現給別人看到的我們自己,並非完全就是我們真實本來的自己。

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面具, 而且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摘掉“假面具”後所暴露出來的“真面目”也是一個面具。因此, 面具沒有真假之分, 只有公開面具和隱私面具的區別。榮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 這副“人格面具”是人經過對自我人格的偽裝向社會展示出來的。時刻戴著面具,意味著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透過面具來表達的, 心理障礙就是“面具障礙” 。

同時人格面具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外部的那種得到社會認可的,並且能和一個人應怎樣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來的觀念相一致的人格。榮格把人格面具解釋為個體和社會的一種折衷產物。這暗示著集體也應包含文化方面。 例如, 一個人在辦公室裡可能扮演秘書的角色, 回到家裡又要扮演丈夫、父親或兒子的角色, 走在馬路上, 他的行為舉止要符合一個公民的要求, 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說,人格面具等同於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中的角色。

基於面具的原型意義,它有著極為豐富的象徵性表達,我們用來遮蓋自身的物體(衣服或面紗)、職業角色的象徵(工具袋或工文包)和身份地位的象徵(車、房子和文憑),髮型、體格、禮貌習慣、交際方式等都是人格面具的象徵性表達方式,所有這些象徵作為面具的代表在臨床上來訪者的夢中都可看到。在任何社會,都需要一種促進關係和交流的手段,這一功能部分是由人格面具來完成的。不同的文化會建立不同的人格面具的準則,並且它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和發展。當一個人過分地認同於自己的面具時可能會產生危險,這意味著缺乏對社會角色或性屬角色(如母親)以外的人格部分的意識,並且也不能把成熟考慮在內。此時,被稱為病態的或是虛假的人格面具。[2] 而同時,人格面具本身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2、 原型意象一阿尼瑪

阿尼瑪是榮格用來形容男人內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也是男人對於女人的個人情結。而男人總是傾向於在某個現實的女性物件那裡,看到自己內在的阿尼瑪和心靈的投影。當我們關注她的時候,她就會有成長與發展;當我們忽視她的時候,她就會透過投射等機制,來影響我們的心理 與行為。

實際上,榮格曾把阿尼瑪描述為一種靈魂形象,在男人的心情、反應、衝動以及任何自發的心理生活中都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發揮某種既定的作用。“阿尼瑪是一個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徵或是女性基因。那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現也不消失的東西,它始終存在於男子身上,起著使其女性化的作用”。榮格還說:“在男人的無意識當中,透過遺傳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個集體形象,藉助於此,他得以體會到女性的本質。”即是說,阿尼瑪是他的所有祖先對女性經歷所留下的一種印痕(imprint)或“原始型”(the archetype),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種積澱,所以阿尼瑪是一個自然的原型,它總是預先存在於人的情緒、反應、衝動之中,存在於精神生活中自發的其他事件裡。作為一種原型,阿尼瑪是各種情感的混合體,它包含了屬於女性的各種成分,是男人心靈中所有女性心理趨勢的化身。“那些情感能影響

男人的理解力,也能將其理解力弄得變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阿尼瑪是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阿尼瑪只是一種原型,對於個體來說,只有與女人交往的過程中,其阿尼瑪才得以顯現和表達。男人總是傾向於在某個現實的女性物件那裡,看到自己內在的阿尼瑪和心靈的投影。或許是 因為男人最早接觸到的女性是自己的母親這一緣故,母親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瑪的化身。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母親對他有反面的影響,他的阿尼瑪就經常表現出暴躁易怒、抑鬱沮喪、優柔寡 斷和神經過敏等阿尼瑪的那些負面成分。

阿尼瑪有四個發展階段,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形象:夏娃一海倫一瑪麗亞一 索菲亞。作為夏娃的阿尼瑪,往往表現為男人的母親情結;海倫則更多地表現為性愛物件;瑪麗亞表現的是愛戀中的神性;索菲亞則像繆斯那樣屬於男人內在的創造源泉

3、原型意象一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Animus)是與阿尼瑪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象徵著女人內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瑪一樣,它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結,被其阿尼姆斯所佔據的女人,會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能夠辨析與關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則能夠從這原型意象中獲得積極的力量。

父親由於是女孩最早接觸到的男性而常常成為女孩的阿尼姆斯的化身,阿尼姆斯基本上是受了父親的影響而成形。父親把不可爭議的、雄辯的“真實”信念賦予他女兒的阿尼姆斯一些從未確實反映出該女人本人真正情況的信念。這種影響可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如果父親的影響基本上是正面的,那麼其阿尼姆斯就被內化為自己“白馬王子”的形象。由此可知,不同女性的阿尼姆斯也是不同的。此外,女人可能把阿尼姆斯投射到一個或某幾個男人身上,這將引發出與男人面對阿尼瑪時類似的困境。

同阿尼瑪一樣,榮格也曾描述女人內在的阿尼姆斯的發展階段:赫爾克里斯一亞歷山大一 阿波羅一赫耳墨斯。

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現在夢中的時候,最初往往表現以某種大力士或運動員的形象;然後會出現計劃與行動,以及獨立自主的形象;接著會有類似“教授”或“牧師”等指導意義的形象,最後是充滿靈感與創造的形象。

4、原型意象一智慧老人

代表集體潛意識中的“智慧和知識”或“非凡的洞察力”,是人類祖先適應環境經驗積澱的人格化表現形式。

榮格的“斐樂蒙”也就是榮格自己內在的智慧老人。他可以出現在榮格的夢中,也可以透過積極想象來與榮格直接溝通——榮格曾說,他的所有重要的分析心理學思想,都與他的“斐樂蒙”有著不解的淵源。正是這位老人激起他的思想,並教他認識到心理的客觀性和現實性。榮格認為,人們遇到難題時獲得的靈感或頓悟,以及在夢中得到的啟示均來自這一原型。其亦有兩面性,若過度膨脹,會使人閉目塞聽,獨斷專行,剛愎自用。

5、 原型意象—陰影

榮格用陰影(shadow)來描述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隱藏的或無意識的心理層面。“陰影即那個隱藏著的、受壓抑的部分……”。

1945 年,榮格對陰影給出了一個直接的、明確的定義:“它是個體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陰影的組成或是由於意識自我的壓抑,或是意識自我從未認識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讓我們的意識自我覺得蒙羞或難堪的內容。這些讓我們自己不滿意而存在於我們自己無意識中的人格特點,往往會被我們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

榮格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強調我們都有陰影,每一個真實的東西都有陰影,自我對於陰影正如光明對於黑暗,正是陰影使我們成為人。因為陰影是一個原型,它的內容就是有威力的,其標誌是帶有情感、使人困惑、佔有意識和自主性。簡而言之,陰影能夠使很有秩序的自我感到震驚並壓倒自我。在心理分析的意義上來說,陰影並不完全只是消極地存在,意識到陰影存在本身,已經具有某種積極的意義。覺察自己的陰影,乃至達到某種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過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標。

陰影與人格面具是相互對應的原型意象。我們傾向於掩藏我們的陰影,同時也傾向於修飾與裝扮我們的人格面具。在心理分析的意義上來說,當我們把自己認同於某種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時候,我們的陰影也就愈加陰暗。兩者的不協調與衝突,將帶來許多心理上的問題與障礙。[2]

6、 原型意象—自性

“自性”(Self)是榮格最後提出的一個“原型”概念,它的提出表明,榮格的心理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我心理學”,而是“自性心理學”。在榮格看來,“自性是統一、組織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別的原型以及這些原型在意識和情緒中的顯現,都吸引到它的周圍,使它們處於一種和諧狀態”。“當一個人說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個世界都處在一種和諧狀態之中時……正是因為自性原型在有效地行使其職能。反之,如果有人說他感到不舒服、不滿足,或者內心衝突激烈,感到自己的精神即將崩潰,那就表明自性原型沒有很好開展工作。”

榮格認為,自性原型是人類的全部潛能和人格作為一個整體的原型。他雖然把人格分為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但它們並不是各自獨立、毫無聯絡的,它們在“自性”原型的統一指揮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活中,自性要求被認識、整合和實現,但是要在人類意識的有限範圍內將如此巨大全體的許多碎片結合起來是不可能的,因此,自我和自性的關係是一個永無終結的過程。自性作為人的心靈內部的一個統一的原則,它在與心靈生活的關係中佔據權威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就是個體的命運。榮格曾說過,他的生活歷程便是“自性”覺悟的過程,覺悟到認識一個完整的自己。所以,榮格認為:“自性”是一個超驗概念,是完整的人的本質,是真實的存在。

本篇引用文獻

[1]尹立.意識 、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分析心理學心靈結構簡述[a].

[2]霍樹雲, 徐慧.榮格分析心理學中 “陰影 ”的探究 [a].

2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社工常見心理問題和自我調節建議